作者:Robert P. Murphy
譯者:吳莉瑋(電子書下載)
圖片:AdamSelwood via photopin cc
年輕人的經濟課 - 21.通貨膨脹
在這一課中,你將學習:
- 貨幣通膨與物價通膨之間的差異。
- 政府干預如何導致價格上升。
- 價格通膨的害處。
貨幣通膨與物價通膨
人們總是在說通貨膨脹,但他們並非總是一致同意這個詞的意思。由歷史看來,通貨膨脹指的是經濟中錢的增加。[1] 然而,隨著20世紀過去,通貨膨脹慢慢被用來指經濟中商品與服務價格的普遍上升。為了避免混淆,在本章中,我們將使用更具體術語:貨幣通膨與物價通膨。
轉移焦點的老把戲
「通貨膨脹」這個詞最初僅用於貨幣數量,意思是錢被吹浮、過度膨脹。但堅持將這個詞用於指稱本意並非只是學究迂腐。用這個詞來表示「價格上漲」,是把注意力從通貨膨脹的真正原因與治癒方法上移開。
-Henry Hazlitt,《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Inflation》,New York: D. Van Nostrand,1965年,頁2
貨幣存量增加[2] 與價格普遍上漲,這兩種現象通常齊頭並進。事實上,在研究了全球跨世紀的歷史相關記錄後,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以「任何通貨膨脹都是貨幣現象」這句名言來概括他的研究。
傅利曼指的是,在他的研究中,無論在何時何地發現長期的價格上漲,都還會發現貨幣數量的快速增長。人們經常將價格通膨歸咎於貪婪的公司、激進的工會或政府債務。但傅利曼的體系中,由歷史看來,長期的價格通膨只會在經濟體裡的貨幣數量也同樣增長時才出現。
為了瞭解傅利曼(還有其它人)發現之「貨幣存量」與「大多數商品與服務價格」之間的關係,在下一節中,我們將討論物價通膨的基本經濟學。我們應該強調的是,貨幣與價格之間並沒有精確的一對一連結。例如,如果貨幣存量在一年內增加10%,我們不能想當然地假設所有(或甚至大部分)的商品與服務價格也將上升同樣百分比。我們的主張較保守,綜觀歷史與各國,只要有過某段長期的價格上漲,同樣的經濟體中,也會有長期的貨幣存量擴張。
下圖顯示過去50年間,美國貨幣與價格間的關係:
在上圖中,灰線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一個用來衡量價格變動的標準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取出一些美國消費者典型消費品(如食品、汽油等)的平均價格,以便於比較不同年間的粗略「價格水平」。圖中的黑線是M1,一種具體的貨幣供應量測量方式,包括實際流通紙幣以及美國所有支票帳戶的總金額。
圖表的縱軸單位是指數,將1960年1月的CPI與Ml值設為100。該圖顯示,第一個24年(1960年至1984年),CPI與ML呈類似比例增長。貨幣量增長快了一點,從1960年初到1975年底翻了一倍,而價格直到1977年初才翻一倍,但這兩者間的連結似乎相當密切。
注意,1970年代後期價格快速上漲至與貨幣量相匹配。具體而言,1975年1月到1980年1月,CPI上漲49%,而M1上漲40%。為了確保你了解這些數字的意思,我們的意思是說,一般情況下,某個在1975年初成本10美元的東西,在五年後的1975年初將花上15美元,平均下來這五年間的平均年價格膨脹率上漲超過8%。[3]
現在,我們想像有個經濟學家,在1983年時專精於美國貨幣史(以M1計)與價格。由1983年回溯到1960年,他可能會相信M1與CPI間具有緊密連結。當然,有時其中一者上升速度比另一者快,但這種增長率差異隨著時間推移趨於平衡,所以,23年過去後,這兩者幾乎以相同比例增加。有些認為經濟學就是仔細測量與統計相關性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就像發現電子一樣,發展出一套經濟學。
然而,上圖接著顯示出之後發生的事。1980年代中期以來,以具體M1計量的貨幣量,上漲速度(以百分比計算)遠高於以CPI衡量的價格。當然,這兩者間的連結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完全被打破,M1大幅增加而CPI則下跌。
我們以上圖的討論,來確保你了解用實證方式來研究貨幣通膨與物價通膨的限制。縱觀歷史,每當有重大的價格通膨,尤其是像百分之一百萬(或更多!)這種不可思議之年上漲幅度的惡性價格通膨時,我們總是會發現,同一時期中貨幣量的大幅上升。
然而,該圖也清楚顯示,價格與貨幣量之間並沒有機械式的連結規則。經濟中的最終發生的一切,都取決於每位個別參與者的行動,而這些行動都受個人主觀價值與信念的引導。如果人們對於某些事情的評值與信念在幾年內基本上保持不變,那麼統計人員可能會發現許多連結各種經濟量的明顯「法則」。但是,如果這些行為個體改變自己的偏好或對未來的信念時,這些統計發現的法則就可能瞬間破滅。
身為入門書,我們不會試圖在本書解釋上圖中的確切經濟模式。然而,在下一節中,你將學習到基本經濟學工具如何應用於貨幣與價格分析,至少對於全面性瞭解提供思考框架。
政府如何讓價格上漲
在第7課中,我們對純粹市場經濟中的貨幣(錢)提出一般性解釋。我們看到,同樣的經濟學原則也適用於變成貨幣的黃金與白銀等商品,即,被廣泛接受的交換媒介。
你可能會對此感到驚訝,縱觀歷史,政府統治者從未放任「貨幣市場」,相反的,各時期的政府都系統性地貶低貨幣價值,也就是說,他們減少每單位貨幣的市場價值,同時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富裕。
例如,古羅馬的凱撒就這麼做:他們融掉那些人民用來付稅的金幣,然後,在這些黃金之中增加一些賤金屬,重新鑄成比原先數量更多的硬幣,並將這些硬幣的官方幣值保持相同。隨著時間推移,這個過程讓這些硬幣的含金量逐漸減少。[4] 而商人在認知到這點後也將相對應地調整自己的價格,使得原先只要「一枚金幣」的東西最後得花「好幾枚金幣」才買得到。
這種操作的重點,當然,就是至少在剛開始,這些商人還沒因硬幣價值減低而調整價格前,羅馬政府能夠以尚未貶值的硬幣購買更多的東西。例如,如果政府最初收集1,000個金幣的稅收,在不貶值(減少硬幣含金量)的情況下,政府能買得起…價值1,000個金幣的商品。但透過上述過程,如果政府把原來的1,000個硬幣重新鑄成看起來一樣的1,100個硬幣,那麼顯然,政府可以從生產者手中獲取更多的商品與服務。
一旦商家開始察覺到這個騙局,就會開始與政府賽跑。商家可以依照預估未來貶值幅度而提高他們的價格,但無法阻止羅馬政府加快稀釋黃金含量的速度。其必然將導致羅馬帝國物價快速增長的結果。
廉價貨幣的崛起
正如你可能意識到,各國政府都逐漸遠離貴金屬貨幣體系。目前所有主要經濟體都以廉價貨幣為基礎,政府的法定貨幣背後沒有任何市場上的商品「支撐」。例如,美國的官方貨幣是美元。美國政府與其央行美聯儲,嚴格控制不同面值的美鈔以及(在較小程度上)所有以美元計價之支票帳戶的總額。但美元的價值並沒有什麼「擔保」。
美元就只是美元。美元沒有賦予持有人權利,它不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合約,無法以任何方式要求美國政府償付。如果你拿著20塊美鈔去美國財政部或美聯儲,問說:「我可以換得什麼?」他們會告訴你:「2張10塊美鈔、4張5塊美鈔或者是20張1塊美鈔,你想換哪種?」
當你細想後就會發現這很奇怪。人們願意整天在炎熱的工廠裡艱苦地工作、搶劫銀行,甚至互相殘殺,都只是為了拿到這些本質上沒有價值的綠色紙片。也就是說,即使是100塊美鈔,除了可以當書籤以外本身並不是一種商品,就算拿來當書籤也是一張佈滿細菌的書籤。因此,從表面上看,這些小張綠紙片竟是地球上最令人垂涎的東西之一,真的非常奇怪。
當然,工人之所以願意為了美鈔而放棄閒暇,商家之所以願意為了美鈔而出售商品,這很簡單,就是…他們預期其他人也會在未來做同樣的事。換句話說,一個人之所以願意一周花上40個小時聽令於一個他難以忍受的人,是因為可以他用自己的服務換得一堆美元。然後,他預期其它人也因為他手中的美元而願意聽令於他。他可以走進建物裡,受到關注,坐上替他準備好的桌子,替他送上各種美味食物與可口飲料。會有個人殷勤地介紹自己的名字然後說自己會替他服務。他會說「給我拿幾個雞蛋」,你瞧,那個建物裡的人會服從於他。那些他收藏的綠色紙片可以讓他變成老大,這也是他願意聽令於大嗓門老闆的原因。
顯然,創造出這些綠色紙片的人操作得相當漂亮。美國政府可以很輕鬆地印出更多美鈔;成本不過就是買紙和墨水的幾便士,政府甚至可以在紙上多印幾個零,額外產生的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權力真是太棒了,而看看事情如何進展到這種程度也是件有趣的事。
雖然現代經濟都基於廉價貨幣而開展,但事情並非總是如此。在第7課中,我們了解市場上的商品(如黃金和白銀),如何從最初的以物易物經濟中自發湧現,並最終成為貨幣。在這種情況下,確實,人們為了一盎司黃金而努力工作的部分原因,是因為其它人也會在未來為了同樣一盎司黃金而努力工作。但除此之外,黃金、白銀和其他商品貨幣本身就是市場上的實體商品,而且,在成為貨幣之前就已經取得人們主觀價值中的地位。在純粹市場經濟中,沒有任何負責管「錢」的單一機構,沒有。例如,金礦可以被不同的人各自擁有,因此,經濟體中的貨幣總量是透過公開市場上的供給與需求而決定,就像市場上的腳踏車總量不是由政府機構決定一樣。
從歷史上看,政府採取的控制步驟是先發行綁定於黃金和/或白銀的紙幣。例如,從1834年1933年(期間有少數例外),美國人都知道20.67美元代表一盎司黃金,這不僅是美國民眾的預期,而是政府具有依照美鈔交出實體黃金的法律義務。因此,紙幣本身並不是真正的貨幣,而只是證書,賦予持有人贖回真正的錢(即黃金)的權利。[5]
1933年羅斯福總統在大蕭條谷底正式就職後,結束政府讓美國人民用美元贖回黃金的承諾。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他國政府(與央行)仍然可以用美元贖回黃金,但尼克森於1971年正式切斷美元與黃金的關聯。從此開始,美元成為真正的沒有任何實體價值支撐的廉價貨幣。由於此時其它主要貨幣都與美元相綁定,這也意味著整個世界經濟都進入廉價貨幣系統。
在基本經濟學中,廉價貨幣相較於商品貨幣的重要意義,在於經濟體中的廉價貨幣數量可以輕易地增加。如果每個人都使用真正的黃金當成貨幣,極端的價格通膨非常不可能發生,原因是要挖出更多黃金本來就有實際上的困難。另一方面,使用廉價貨幣的政府,有能力在很短時間內增加一百萬倍的貨幣量,實際上,他們在現代電子銀行中只需要按個按鈕就可以做到。所有歷史上由於極速貶值而使得貨幣崩潰的惡性通貨膨脹,都是因為政府落入印刷更多貨幣以支付價格不斷上漲之帳單這個惡性循環所造成。
典型的「貨幣政策」爭論忽略這個自1971年以來世界的重要特徵:那些負責掌控國家貨幣的人擁有一夕之間摧毀貨幣的權力。當然,實際上這不太會發生,因為政府官員大概不會有興趣去破壞自己國家的經濟(儘管你從他們所作之決定中可能看不出來這點)。但大多數人可能不會授予一個或少數人這種權力,譬如,只需按個按鈕就能消滅全國藏書,或是銷毀所有電腦硬碟檔案。然而,目前世界中,或許最重要的一樣東西確是如此:貨幣。
由供給和需求決定的貨幣價格
不管是像黃金那樣的商品貨幣,或是像現今美元的廉價貨幣,貨幣的價格都由供給和需求所決定。當然,在商品貨幣的情況下,市場供給包括所有的個人以及不同私營部門的生產者。相比之下,在現代廉價貨幣的情況下,是由政府(或政府指定之機構)決定美元、歐元、比索等等貨幣的數量。[6] 儘管有這種差異,相同的供給與需求分析工具,可以解釋每盎司黃金的價格,也可以解釋印有富蘭克林肖像的綠色矩形紙片的價格。
本課中的供需分析要點,是貨幣「價格」的表現和我們以前所思考的其它價格的表現,正好相反。例如,假設我們分析某個城市的汽車市場。在初始供需情況下,想像平衡價格為20,000美元,而平衡數量為1,000輛汽車。而後出現一間新的經銷商,使得汽車的供給曲線右移。在新的平衡下,平衡價格落至15,000元,而汽車的平衡數量翻了一倍變成2,000輛。這些都是基本的複習。
現在,如果我們分析相同的市場,但是從貨幣的角度出發,事情會變成怎麼樣?畢竟,就算是廉價貨幣,它也是一種經濟商品,所以也應該適用於我們的分析工具。問題就出在我們想要標出美元的「價格」。以汽車市場的情況而言,我們可以說,最初情況下,1張1元美鈔的價格為1/20,000輛汽車,但在出現新的經銷商後,1張1元美鈔的價格上升到1/15,000輛汽車。
所以我們看到,貨幣價格的變動與汽車價格的變動方向相反。換句話說,如果買一輛車所需的鈔票量變少,那麼,也就是在說需要用更多的車才能買同樣的鈔票量。這種用語剛開始可能會讓你覺得很怪,但本質上,汽車經銷商是銷售汽車來購買美元,而汽車經銷商的客戶則站在交易的另一邊,拋售美元以購買汽車。
如果美鈔與汽車是經濟體中唯二的商品,分析就此結束。然而,握有貨幣的全部意義,在於貨幣位於每一筆涉及成千上萬種不同類型之商品交易中的其中一側。因此,光說1元美鈔的價格是1/20,000或1/15,000輛汽車並不精確。我們也必須考慮到需用多少美鈔才能換得1包口香糖、1加侖汽油、1工時的木作等等。
例如,假設1包口香糖最初要25美分,但隨後1包口香糖的價格加倍至50美分。與前述相同的表達,是說1元美鈔的價格本來是4包口香糖,而後跌了一半變成2包口香糖。關鍵在於:當某個商品或服務(以美元計價)的價格上升時,就是等同於在說美元的市場價值下降。當商品的「貨幣價格」下降時,這意味著,以其它商品計價的美元的價格上升。
在現實世界中,各種商品與服務的價格不會一次就全部上升到相同程度,事實上,某些價格會在其他價格下降時上升。這就是為什麼去定義所謂「貨幣的價格」相當有爭議。經濟學家們設計出各種商品「組合」來提供粗略的概念,其中,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就是一項這類措施。對我們而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以貨幣計價的)價格上漲,就等於在說,貨幣的「購買力」價值下降。
一旦我們理解常規的價格與「貨幣的價格」之間的連結,我們能夠輕易看出導致物價通膨的原因:任何可以導致貨幣的價格下降的因素。若用我們的供需標準工具來分析,導致經濟中的商品與服務價格普遍上升可能有兩種原因:(1)貨幣供給增加,和/或(2)貨幣需求下降。
有了這種認識,我們可以回到本課稍早提到的一些要點。例如,一些貨幣的徹底崩潰,也就是貨幣購買力或價格下降到幾乎為零的狀況,會在政府開始大量創造新貨幣(即供給增加)時迅速地發生。這個過程一旦開始,民眾會開始懷疑這個貨幣在未來購買商品與服務的能力,所以他們並不想持有太久,因此貨幣需求開始下降。這個雪球會滾到貨幣的價格幾乎為零,這意味著貨幣(如德國馬克)無法在市場上購得商品。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解釋美國在1980年代中期發生了什麼事。在本課稍早提出的圖中,(由統計量M1計算的)貨幣量增長速度非常快,而(以CPI計算的)物價的上升幅度則沒有那麼多。換句話說,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的貨幣量大量增加,但這些貨幣的價格只有小幅下降。這種模式的一般解釋很簡單:美元供給增加,但需求也同樣增加。而美元需求增加的具體原因,可能包括美國經濟走強,並成功打敗1970年代末所謂危險水平的物價通膨率,但這超出本課的討論範圍。重點是記住,不可以只看美鈔的數量,就進行機械式計算去預估物價會發生什麼事,因為貨幣的市場價值是由供給和需求所決定。
政府所導致之物價通膨的危險
物價通膨並非政府干預的獨家產品。即使在使用黃金的純粹市場經濟中,大量湧入的黃金(新發現的金礦或外國土地上新發現黃金),也會導致大多數商品與服務(以黃金計價的)價格上升。從理論上講,如果中世紀的煉金術士成功想出辦法把鉛變成黃金,那麼黃金的市場價格會一路下降,直到煉金術士的利潤變得和其他行業差不多。換句話說,(取決於確切的煉金術過程)黃金價格可能會下降到接近鉛的價格。在這個特別的場景中,純粹市場經濟中的人可能換成另外一種貨幣,出於同樣的原因,歷史上人們從未把鉛當成一種商品貨幣。[7]
然而,在實務上,穩定物價的巨大威脅並非來自於以市場為基礎的商品貨幣,而是來自於政府控制的貨幣,特別是廉價貨幣。[8] 例如,當美元牢牢綁定於黃金時,每20.67美元相等於1盎司的黃金,美元的購買力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穩定。雖然美元的購買力可能會在戰爭下降或在經濟危機期間上升,但一般來說,美元在當年所能購買的商品與幾十年前差不多。例如在美國歷史上可說是最繁榮的十年期間,CPI從1922年到1929年幾乎持平。儘管經濟蓬勃發展,美國消費者在這個時期內並未看到牛奶、雞蛋與肉品等價格的巨幅變動。
情況已不再如此。特別是尼克森在1971年關閉「黃金窗口」並正式斷絕美元與黃金的聯繫之後,美元的購買力持續穩定且幾乎未間斷地下降。換句話說,隨著經濟從商品貨幣(黃金)轉為廉價貨幣後,美國的商品與服務價格不斷上升。現今的年輕人得容忍父母和祖父母說著「我小時候東西有多便宜」等無聊話題。而這些年輕人,甚至他們的父母與祖父母,都沒能瞭解這種美元的不斷侵蝕並非自然因素,而是政府干預經濟的結果,政府壟斷廉價貨幣發行,以及政府持續將新美元注入經濟的決策。
除了產生那些爺爺的無聊故事之外,持續物價通膨所造成的危害結果,與使用貨幣之初始目的背道而馳。請記住,貨幣的巨大功能是幫助人們做出計劃,並協調人們在市場上的活動。企業家加總購入之投入的貨幣價格,並把這個投入總價與他們出售給客戶之輸出的貨幣總價相比較,來檢視生意成不成功。工人要替是否接受另一個城市的工作邀約作出明智決策,就是透過觀察兩地食物與住房等重要物資的典型價格,並比較這兩地的工資差異。正在策劃豪華歐洲度假的退休夫婦,可以透過諮詢理財規劃師,預留足夠的資金投資以避免二十年後的挨餓受凍。健全的貨幣,意味著貨幣價值不會大幅波動也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喪失購買力,讓這些經濟活動更井然有序。雖然不健全的廉價貨幣(通常)也聊勝於無,但在政府的極端操作下,很可能使得該國貨幣的價值蕩然無存,而人民會乾脆放棄該國貨幣並尋求其它商品作為交換媒介。
美聯儲(美國政府建立的央行)的官方職責之一是維持物價穩定。美聯儲自1913年成立以來,美元已經失去了大約95%的購買力。用另一種角度來說,1913年市場上要花1美元的東西,現今大概要花上22美元。但除了這種美元「價格」(和大多數商品與服務相比)持續下跌外,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下跌幅度劇烈波動的事實。物價在一次大戰期間上漲得非常快,而後在1920年與1921年塌下,並於1920年代再次穩定,然後在大蕭條早期又再次塌下。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的物價穩步上升,但增長步伐一直不規則。特別是,物價在1970年代末上漲快速,而在1980年代則放緩增長。
目前(2010年),美國投資者對未來物價上漲的預期並不一致。一些人預期物價會比照大蕭條初期那樣塌下,而其他人則預期物價將比照最近辛巴威案例[9] 那樣激增(雖然不會那麼極端)。由於未來美元購買力是重要的考量層面,在這種未來美元購買力的高度不確定性下,美國人還有世界上的其他人,總是會在經營企業、陪孩子玩、看功夫電影的時候不斷分心,因為他們得研究美聯儲的會議,然後經常性地重省自己的金融投資組合,看是要多買一些黃金還是債券。在美聯儲穩定物價之官方使命的歷史紀錄不佳狀況下,這些活動對於個人而言具有意義,但對於整體經濟而言,這些活動相當浪費。在具有健全貨幣的純粹市場經濟中,人們可以專注於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如功夫電影)。
物價通膨包含了對未來的預測?
有些人對物價通膨的有害影響嗤之以鼻。他們承認,要是所有人都對價格上漲感到驚訝,那麼這的確會是個問題。但有人會說,隨著時間推移,大家都知道美元(及其他廉價貨幣)的購買力將下降。當企業在借錢或工人在決定退休時,他們會把這種現象也納入考慮。更重要的是,現代經濟中有許多複雜的金融工具,讓投資者透過各種手段保護自己免受物價通膨所害。總之,當政府介入貨幣供給量時,混合經濟中的人們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會用其他市場經濟的方法應對並保護自己。
不錯,但請注意,我們也可以說,如果政府隨機將病毒注入人體或隨機放火燒人們的房子。人們不會坐以待斃被動地接受新現實,相反的,他們將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施打疫苗、更多的煙霧報警器等),並透過醫療保險和火災保險購買更多的財務保障。不過,要說這些防禦措施能完全中和我們假設之政府注射病毒與縱火的有害影響,是胡說八道。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政府的物價通膨。的確,這些危害可以透過市場的防禦反應而緩解。但與政府不插手貨幣的情況相比,政府干預貨幣下的社會最終還是會變得比較差。
無論如何,相對於純粹市場的結果,政府的貨幣通膨一定會扭曲經濟。這是因為政府和央行將不約而同地使用新錢買東西,無論是有形商品(如戰爭期間的坦克和轟炸機)或金融資產(如2008年金融海嘯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我們已經在第18課中看到,當政府將資源從私人手中取走並交到地方官員的自由裁量權下時,政府扭曲了經濟。這種有害過程必然發生在政府創造新錢時,即,貨幣通膨。
當政府控制印鈔機時,不管公眾有何反應,都不能防止政府吸走實際的商品和資產(石油、公司債券等)。在廉價貨幣制度下,政府所印100美元新鈔,法定價值等同在普通人民皮夾裡的其它鈔票一樣。出於這個原因,即使特定的貨幣通膨不會即時導致物價通膨,[10] 相對於純粹市場結果,政府干預仍然扭曲了經濟。
1 一些經濟學家會說通貨膨脹是指在經濟中的貨幣與信貸量擴張。這是一個非常技術性的問題,事實上,銀行能夠合法發放多於金庫中實際現金的信貸,也就是所謂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我們將忽略此複雜狀況。
2 本章將使用貨幣存量,而非更常見的貨幣供給量,以避免混淆。當人們在比較貨幣與價格時,幾乎都是意味著實際在經濟體中的貨幣單位而非「貨幣供給曲線」,這種貨幣供給曲線的概念在現代經濟中實際上很難定義,因為政府重度介入地區貨幣。
3 如果你是數學神童,我們所計算已是平均複合年增長率。換句話說,我們不是將總成長率除以5,而是將年成長納入計算(百分比乘以百分比)。
4 注意,即使沒有貶值,金幣也不會是純金,因為純金不好鍛鑄。為了維持貨幣的耐用度,金幣中得添加一定數量的賤金屬。
5 美國早期的黃金與白銀歷史相當複雜,超出這本入門書的範圍之外。重要是,在憲法寫成以前,殖民者就已使用黃金和白銀作為貨幣。美國人開始使用美國政府發行的紙片,只是因為這些紙片最初是實際存在之商品貨幣的存票。
6 嚴格來說,如果我們將支票帳戶餘額也納入計算,美國政府和美聯儲不會完全控制美元數量,商業銀行放款意願與個人借款意願在此起了重要作用。但就實際目的而言,美國政府與美聯儲控制「美元的供給曲線」。
7 黃金貨幣的「崩潰」將是喜憂參半,而非純然災難。確實,如果黃金因為突發金礦或是化學家的新發現而瞬間價值大跌,這將對使用黃金當貨幣的世界經濟產生破壞。另一方面,這些化學家製造的新黃金也會是好事,除了美麗珠寶價格將下降,消費者也將受益於更便宜的牙科治療(金牙等)、關節炎治療(注入人體的黃金),以及工業應用。不同於法定貨幣,以市場為基礎的商品貨幣,實際上除了交換媒介以外還有其它作用,因此,突然增加的供給在這方面將有益。
8 我們應該指出,從技術上說,經濟學家甚至在純粹市場經濟中也能想像廉價貨幣,並撰寫出描述這類系統機制的書籍與文章。在本文中我們將忽略此種複雜,並假設廉價貨幣始終是政府干預市場經濟的結果,這在理論上是否為真即使在經濟學家之間仍有爭議,但在實務上,政府肯定與廉價貨幣相關連。
9 辛巴威的情況荒謬到其央行得發行100兆面值的鈔票。在一場2010年春天會議上,有人幽默地遞給本書作者一張辛巴威央行發行之「5兆元」的「小費」。他在eBay上以很低的價格收購這張上面寫著5跟13個零的貨幣。根據史帝夫.漢克,辛巴威在2008年11月的每月物價通膨率高達百分之796億,以這種不可思議的速度,辛巴威的物價每25小時就翻倍!(見http://www.cato.org/zimbabwe)
10 記住,政府注入新資金可能提高本來會下降的價格。例如,政府可能會打印新錢購買那些(私營部門)需求已經下降的商品。在這種情況下,貨幣通膨仍會導致物價上漲,但是起點比原來的低。因此,最後觀察到的價格可能不漲,但是說貨幣通膨不對物價產生影響是錯誤的結論。
課程小結…
- 貨幣通膨是指貨幣擴張;在我們的經濟中,此術語指的是美元的總數增加。物價通膨是指商品和服務的以貨幣計價的價格普遍上升。
- 政府干預導致系統性的通貨膨脹。所有的主要政府都使用各種手段,迫使人們停用以市場為基礎的商品貨幣(如黃金和白銀),並改用廉價貨幣。相比於開採更多黃金與白銀,擴張廉價貨幣相當容易。
- 大規模且持續性的通貨膨脹可以摧毀經濟。當貨幣購買力迅速受侵蝕且波動時,就限制了使用貨幣的好處,並讓社會退回以物易物的狀態。若沒有健全的貨幣,人們儲蓄與決定長期投資的動機變得較少。
新的術語
- 通貨膨脹(inflation):原指貨幣通膨,但現在往往是指物價通膨。
- 貨幣通膨(monetary inflation):經濟體中貨幣總量的擴張。
- 價格通膨(price inflation):商品和服務以貨幣計價的價格普遍上升。物價通膨與貨幣購買力下降是同一件事。
- 貨幣存量(stock of money):在某一特定時間下經濟體中的貨幣總量。
-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勞工統計局的統計度量,用來衡量影響一般家庭的「物價水平」。CPI是汽油、食品,和其他常見商品的價格平均(依商品重要性加權)。
- 狹義貨幣供應量(M1):計算總貨幣量的一種流行的方式。M1包括由公眾持有的實際流通貨幣(在錢包、皮夾與收銀員的抽屜裡),還有支票賬戶餘額的總額。(因為銀行的部分準備金制度,M1的數額大於那些印在綠色紙片上的數字總額,如果在同一時間每個人都試圖撤回銀行裡的支票帳戶,將沒有足夠的貨幣可供領出。這就是為什麼M1標示的貨幣總額不僅是紙幣的數量。)
- 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與惡性通膨之間並沒有確切的界線,但在惡性通膨中,貨幣每時每刻都在流失價值,人們為了拋售手中握有的貨幣而開始購買可購買的任何物資。
- 貶值(debasement):政府削弱貨幣的政策。當硬幣因貴金屬含量而具有價值時,貶值意味著重鑄數量更多且混雜賤金屬的硬幣。在廉價貨幣下,貶值涉及快速創造新貨幣,從而降低每單位的貨幣價值。
- 廉價貨幣(fiat money):不以任何東西「擔保」的紙幣。人們在貿易中接受廉價貨幣的唯一原因,是他們預期這些廉價貨幣在未來具有購買力。
- 美聯儲(Federal Reserve):美國的中央銀行,成立於1913年。「美聯儲」負責美國的貨幣政策,肩負提供穩定經濟增長(意味著充分就業)與低度物價通膨的雙重任務。
問題研究
- 什麼是通貨膨脹這個術語的兩個含義?
- 貨幣擴張與物價上漲間是否有嚴格的關係?
- 為什麼工人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得一些本質上無用處的廉價貨幣?
- 如果貨幣存量增加,其他條件相同,「貨幣的價格」會發生什麼事?這意味著商品與服務的價格發生什麼事?
- 政府導致的物價通膨會造成什麼危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