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obert P. Murphy
譯者:吳莉瑋(電子書下載)
圖片:christian.senger via photopin cc
年輕人的經濟課 - 17.價格管制
在這一課中,你將學習:
- 干預主義的定義。
- 價格上限與價格下限的案例及後果。
- 如何利用供需表分析價格管制。
干預主義的願景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中,我們解釋了純粹市場經濟的基本結構和運作。在第三部分中,我們對純粹社會主義的理論問題進行檢視,並記錄一些實務上的社會主義制度慘狀。
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我們將研究干預主義一些最流行的內容,所謂干預主義,是一種避免純粹資本主義與純粹社會主義中被指稱之缺陷的經濟政策。干預主義政府不會容忍純粹自由市場的結果,但另一方面,它也不完全廢除私有財產制度。干預政策的目標是保留自由企業制度的明顯優勢,且同時透過各種糾正措施緩和純「過度的」資本主義。
以下的經驗將證明,進入市場經濟的政府干預將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即使依照官方干預目標所進行的所謂「治療」,往往比疾病本身更糟糕。你可能會驚訝地瞭解,許多現代社會的問題源於政府干預,或者是被政府干預所加劇。本課的案例為價格管制,也就是政府強制執行各種不同於市場出清之均衡價格的價格管制。我們將討論分為價格上限與價格下限。
價格上限
價格上限是政府針對某特定商品或服務,制定其於市場中的法定最高價格,也就是法律不允許價格上升至任何高於「上限」的價格。官方對於一般價格上限的典型理由,是讓窮人買得起重要的物資;而典型的例子,則是住房的租金上限,也就是政府對於特定類型的公寓實施最高租金限制。在特定情況下,政府會以暫時的價格上限,來防止公眾在危難時期被「欺詐」。例如,天災過後,當地或州政府可能實施瓶裝水、發電機或汽油等商品的價格管制,努力地防止商家「趁火打劫」。
儘管民眾廣泛地讚賞此類限制,如果這些措施不受歡迎也不會如此普遍,但我們所擁有的市場運作知識,將展示出,受害於這些價格上限措施的人,恰好就是那些原先應該受益的人。以下的列表並不詳盡,但已指出價格上限的一些最具破壞性的後果:
立即短缺
價格上限只會在低於市場價格時產生影響。但在一般情況下,實際市場價格將趨接於市場出清價格,也就是(回想第11課)供給量等於需求量的價格。如果政府透過實行價格上限來強制降低價格,就會造成商品與服務短缺的問題。如下圖所示:
公寓單位市場
在上圖中,原來的800美元價格是在郊區租房的均衡價格。在此價格下,消費者總共想租10,000個公寓單位,而業主共想出租10,000個公寓單位。市場出清,所有參與者都在此價格的交易下獲得各自所需。
但是,政府後來聲稱「普通人負擔不起」這種高額租金,從而實施650元的價格上限,並揚言要重罰任何被抓到收取超過這個價格上限的房東。在較低價格下,公寓單元的需求量上升到12,000,而供給量下降至9,000。[1] 現在,產生了3,000個單位的短缺,這意味著有3,000個想以此價格租下公寓單位的人,找不到任何可租用的公寓單位。
短缺是嚴重的問題,因為短缺讓原先應該獲益於價格上限的人,現在找不到任何商品與服務。確實,那些仍然擁有公寓的9,000人,可能正慶幸每個月省下150美元的租金(即使他們完全不知道以下將提到的其它層面)。然而,現在卻有1,000個原先可以在市場價格下租到公寓的人,因為價格上限而找不到可租用的公寓單位。我們知道,這些人願意用800美元來租用公寓,更甚於無任何公寓可租用(因為800美元的價格下將有10,000單位的總需求量),顯然,這些人的情況比租金價格上限之前更糟。[2]
因此,在分析的第一步中,我們必須評估這9,000名租戶(每月省下150美元)的收益,相比於那些在800美元價格下有屋可住但現在無家可歸之1,000人的損失。即使我們完全忽略房東因為租金上限顯然變差的命運,並專注於幫助租戶,我們仍然不能確定,價格上限實際上是否讓這些租戶族群整體變得更好。
這種權衡在其他價格上限的情況下更為驚人。例如,假設一場颶風襲擊某個城市,癱瘓電力並造成飲用水汙染。順其發展的情況下,因為急遽增加的需求相比於固定的供給,瓶裝水與罐頭食品的市場價格將有扶搖上漲的傾向。如果當地政府因應此種緊急狀況,通過法令禁止商人提高「必需品」的價格,這並不會讓每個人(包括窮人)都獲得商品。相反的,事情會演變成,最先進入商店的人掃空貨架,並以災難發生前的價格買光瓶裝水和罐頭食品。而隨後進入商店的人則找不到任何水或食物。對於這些可憐的靈魂而言,合理的官方價格只是個小小安慰。他們寧可以每瓶5美元的價格買個10瓶水,更甚於讓家人喝上一整個星期的可樂。
另一個例證是汽油。那些住在颶風登陸之岸邊區域的人們,會想帶著自己的孩子往內陸地區避難。因此,沿海城市對於汽油的需求將暫時暴增,這通常會導致價格的急劇上升,例如,上升到每加侖7美元。這種不尋常的高價格,會讓那些想逃出家園的居民們只購買足以開到州際公路上的汽油,他們將在那裡尋找其他收費較低的加油站。這種較高的市場價格,能把(颶風即將襲擊之消息當下)全市的汽油供給,有效地分配到每一個試圖離開城市的人手中。
然而,如果當地政府以「哄抬物價」的名義,威脅對加油站業主罰款甚至監禁,那麼,第一波開到加油站的駕駛人,將會加滿油箱並清空加油站。動作較慢的駕駛人,將會繞遍全市卻只看到所有加油站都掛上「售罄」標誌。他們不得不在低油量的狀態下開上州際公路,且很有可能會在半路上沒油。如果我們的目標是盡可能讓越多順利逃離颶風登陸的路徑越好,實行汽油價格上限將是個可怕的想法。
抑制長期供給
除了短期供給的立即下降之外,隨著企業家和投資者因應價格上限這個新現實的調整,並努力想把資源轉移到其它不受價格管制的生產上,價格上限也將抑制長期供給。例如,如果在主要市區實施租金管制法,將會立即造成短缺。然而,問題將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更糟,因為城市人口逐漸增長,但投資者卻不認為便宜的公寓單位是非常有利可圖的投資項目。
舉個不同的例子,那些位於經常淹水之小鎮的商家們,如果知道政府將在他們可能提高三倍價格下的情況實施價格上限時,就不會大量庫存瓶裝水和其他商品。因此,這種對價格管制的預期,削弱了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徵,企業家可以預見潛在危機(缺水),也知道如何加以改善(正常情況下庫存更多瓶裝水),但他們不會因為這種先見之明而採取行動,因為政府剝奪了市場對於這種行為的通常回報。
非價格機制的配給制度
(不受干擾之)市場價格的功能之一,是將某樣商品的供給,有效地分配給競爭性需求。從本質上講,如果某人希望有更多單位的某商品,他必須對其支付更高的價格。當然,許多觀察者將此視為不公平,因為富者具有明顯優勢。
然而,政府無法透過價格上限消除資源稀有性的事實;價格上限下的需求總是比供給多。因此,產生了非價格機制的配給制度,實際上,非價格機制的配給所造成的最終後果,可能是剛開始那些反對價格配給機制的價格管制支持者,更不想看到的結果。
例如,在租金控制下的房東在選擇租戶時可以變得更挑剔。他們可能會堅持要看到好幾個月租金的財力證明、檢查申請人的身家背景,並要求看到先前房東的推薦信。他們也可能會要求申請人與自己來自同樣社會階層、或來自同樣社會族群,不管是出自於房東的偏見,或是房東潛意識地偏好將房子租給與自己出入同個教堂的申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少數民族和新進移民,特別是那些不熟悉本地語言的人,將處於巨大劣勢,而且很難找到地方居住。這種結果完全與大多數租金控制支持者所期望的相反。
品質下降
價格上限的另一個可怕效果,是降低受到價格管制之商品或服務的品質。當價格上限迫使賣家售出每單位商品所獲得的金額較少時,他們對於改良商品或服務的激勵就會降低。
例如,租金管制法將增加惡質房東的數目,也就是那些陰險又殘酷的低收入公寓單位業主。在正常市場下,習慣性粗魯對待客戶且惡意不履行合約義務的商家,將很快倒閉。但在租金管制之下,業主取悅客戶的競爭壓力被壓低。就算住在3A的租戶因不堪忍受而離開,房東也知道還有一堆急著入住的潛在租戶正排著隊。
基本上,價格上限提供賣家降低商品或服務品質但卻不減少其總銷售收入的空間。在上述租金控制的例子中,房東可以將公寓單位的品質減少,只要租戶仍然願意支付650美元的租金。房東可能很慢才會換掉燒壞的走廊燈、讓油漆龜裂剝離而不是經常上新漆,他們當然也不會半夜起床去處理租客壞掉的熱水器。因此,在公寓單位市場供需曲線圖的討論中,說那9,000名原先得付800美元但現在只需付650美元的租戶過得更好,並不完全準確,這是因為,這9,000名租戶在這兩種價格之下所租到的並非「相同條件」的公寓。
價格下限
價格上限是法定最低價格,政府不允許特定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下降至任何低於「下限」的價格。那些被抓到支付低於價格下限的買家,將面臨罰款或其他形式的處罰。價格下限的公開理由,是某些賣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應該有著高於純粹市場經濟下所獲得的價格。
在現代西方國家中,勞動力是價格下限的主要接收者。[3] 具體而言,政府實施最低工資,使得支付工人低於某特定時薪的雇主成為非法。由於最低薪資是最流行也最可辨認的價格下限案例,本課剩下的篇幅將集中精力討論最低薪資。[4] 這樣的分析也同樣適用於其它的商品與服務。
與價格上限相同,價格下限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後果,這也應該能讓最低工資的支持者重新考慮自己是否真的在幫助非技術勞工。其後果包括:
立即盈餘(或過剩)
在非技術勞動力的市場出清價格(工資)下,僱主需求的數量等同於非技術勞工的供給量。如果政府設置了高於市場出清價格水平的下限,這將導致非技術勞動力的盈餘。供給過剩,意味著在某工資水平下,尋找工作的工人數目多於僱主希望聘請的工人數目。這種情況普遍稱為失業。下圖說明了最低工資法的影響。
低技術勞動服務市場
圖中的均衡工資為時薪5美元。在這個工資下,僱主想要僱用100,000名工人,而同時有100,000個人想任職這類低技術工作。當政府進行干預並人為地將工資水平提高為時薪8美元時,求職工人數目上升到120,000人,但需求量下降至80,000。因此,會有40,000名工人面臨工作短缺。這40,000名非技術勞工都願意在時薪8美元的條件下工作,但無論他們填寫多少份求職申請,都無法找到工作。
即使在此階段,仍看不出來最低工資法明顯地幫助了非技術勞工。確實,有80,000人以每小時多3美元的時薪保住飯碗,但現在,有20,000名原先樂意在時薪5美元條件下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此外,還有20,000名願意在時薪8美元下工作的人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沮喪,但這些人並不願意在時薪5美元的情況下工作。
重要的是,要瞭解,最低工資法並不能強迫僱主去僱用低技術求職者。它只是讓以低於最低工資僱用求職者的行為變成非法。最低工資法並不懲罰拒絕僱用,而是增加僱主提供就業機會的負擔。
在排除慈善事業或其他非營利組織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招用工人,是希望工人帶來足夠支付酬勞的額外營收。(如果僱主不認為僱員能夠帶來多於支付工資的營收,他就會在此筆僱傭交易上賠錢,因而失去僱用員工的動機。)透過人為地提高最低工資的障礙,政府相當有效地讓那些低於某水平生產力的人,無法得到工作。
請記住,某一些非技術勞工根本無法在每小時生產出額外的8美元輸出。如果某些工人每小時只生產7美元,那麼8美元的最低工資,將迫使僱主每小時在這個員工身上損失1美元。如果這名僱主想要最大化自己的利潤,乾脆不要僱用這個人會是比較聰明的做法。
抑制長期需求
如果政府在僱主措手不及的情況下頒布最低工資法,他們會立即以裁員作為反應。[5] 從長遠來看(只要他們預期最低工資保有效力),僱主將調整營業性質以減少勞動力需求。[6] 例如,僱主可以增設更多設備與更好的工具,增加每個留下來之員工的職責。這將提高員工的邊際生產力;如果工作環境有更多設備,工人每小時就可以生產更多輸出。
例如,現代化的快餐店可以只僱用極少數員工,就能在單一值班時段內供應數百頓餐點,若以同樣的供餐規模,1950年代的快餐店可得僱用更多員工才行。這些差異的部分原因,是過去60年來的自動化巨大進步。一個訓練有素的員工,可以按下按鈕以填裝汽水、使用專用器具將薯條裝入專用紙盒,同時透過耳機聆聽得來速客人的點餐內容並鍵入點單以結帳。如果消費者需要找零,員工甚至不需要另外計算,收銀機會自動算出該找多少個不同幣值的銅板組合。
因此,僱主不會以時薪8美元僱用8名員工在舊設備下工作,而會選擇花費數千美元安裝最新設備或更新作業環境規劃。這項投資讓僱主只需僱用5名員工就能達到相同輸出,從而每小時節省了24美元。在數百回值班時段過後,重新規劃餐廳的這項投資將回收成本。[7] 而在這種翻新過後,餐廳需要的員工數將永久性減少。
非工資競爭
最低工資法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勞動力需求沒有高到讓所有求職者都能找到滿意的給薪。透過制定最低工資,政府並不會改變這個基本現實。工人仍然需要互相競爭每個職位,而最低工資只是移除其中一個談判的方法。諷刺的是,最低工資法的這項功能,傷害到的是那些最需要就業也最脆弱的族群。
例如,一個不熟悉當地語言也沒有工作經驗的20歲移民,不可能在同樣工資水平下,和一個來自中產階級家庭且和僱主光顧同個家庭健身房的大學生,爭奪某間工廠的職缺。但是,如果允許這個移民的工資報價低於本地大學生,他就可以得到這份工作。僱主可能願意提供機會,用時薪4美元聘請這個語言不通的移民,如果他夠勤奮又容易訓練。但如果政府要求,所有新受聘員工的時薪從第一天開始就得為8美元,這位移民永遠無法落地生根並取得(合法的)工作記錄,而這些都是讓工作等級再爬上一階的要素。
最低工資法排除低技術工人透過降低工資要求的就業競爭力。因此,僱主將依據其它(較窄的)標準來填補的職缺,需要「關係」才能得到工作。而無法達到這些標準的工人,大部分都剛好是那些最低工資支持者認為自己正在幫助的人。
工作條件品質下降
最低工資法迫使僱主支付更高時薪,並確保每個潛在職缺的求職者清單,最低工資法鼓勵僱主減少該職缺在其它方面的吸引力。例如,僱主可能會減少休息時間、停止提供免費食物,在夏天調高空調溫度並在冬天調低空調溫度。僱主可能久久才汰換燈管,而(在辦公室環境)花更少的錢在辦公家具上。也許廁所會換上便宜的衛生紙或聞起來有藥水味的洗手皂。
最低工資法事與願違地帶走那些讓僱主與僱員更快樂的潛在安排。假設有3,000人,以時薪8美元在一個只用電扇降溫的炎熱工廠工作。僱主進行員工調查的結果,員工一致同意,如果安裝中央空調,他們寧願賺取時薪7.5美元。工廠老闆估計,工廠平均每班會有1,000人在現場,而員工提議的減薪每小時將省下500美元的勞動成本。工廠老闆做了一些研究,認為自己能夠安裝中央空調,並支付每小時約450美元的較高電費,從而願意考慮可行性。
顯然,這聽起來像是個雙贏方案。工人是真的輕微減薪,但他們寧願收取較低薪資,也不想要每天8小時都在流汗。另一方面,僱主將不得不在一開始掏出數千美元安裝空調,但隨著時間推移,較低的工資支付將攤平初始費用(以及更高的水電費)。但是,如果最低工資是時薪8美元,這個明智建議將不會出現,因為它非法。因此,工人們揮汗如雨地穿著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工作,而工廠老闆每小時少了50美元的收入。雖然最後這個例子也有點做作,但它說明了最低工資法的一個重大缺陷:一份工作的吸引力有很多原因,薪水只是其中之一。專斷地設定最低工資,政府可能反而導致其他工作因素下降,即使那些保住飯碗的工人最終也受到傷害,更不用說那些根本得不到工作的工人。
1 雖然(在短期內)實際上存在的公寓單位數量並沒有縮水,但市場上可租用的公寓數量肯定會因為新的租金管制法而下降。最明顯的例子是,那些願意以月租800美元出租的房東,若只能以650美元出租,他們可能寧願把房子空著(留著出外求學的孩子回家住或者是讓來訪的客人暫住)。即使這些屋主在較低價格下仍願意租出部分公寓,也會對潛在租戶作更嚴格的背景調查。
2 這裡也出現額外2,000人因為短缺感到沮喪,但某種程度上他們並未真的損失(除了他們花在尋找公寓卻一無所獲的頭痛時間)。如果價格可以上升至市場出清水平,這些人會離開市場而不會在這種情況下租用公寓。
3 農夫是價格補助的受益者,政府確定某些農產品的最低保證價格。然而,政府通常使用納稅人的錢建立這種價格下限,人為地提振特權農產品的需求。政府並未懲罰支付每蒲式耳低於10美元的小麥買家,而是每當價格低於10美元就介入市場並以最低價格購買小麥(存入倉儲)。這種類型的「價格下限」分析,和我們在本文所分析的情況有很大不同。
4 我們在此對政府強制執行的工資下限分析,適用於工會以暴力或破壞財產等威脅來將工會成員的薪資提高於市場出清水平。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是一種政府干預,不像懲罰其它打擾自願交易行為那樣(例如勞資談判期間的雇主所為),政府通常不懲罰工會的刑事恐嚇。然而,本文我們將討論限制於直接來自政府的干預。
5 或至少會想要這樣做,只要合約義務允許的話。實務上可能還有其他限制,例如因應最低工資上調而裁員10%將造成員工士氣減損。然而,在其他事情不變而最低工資上漲情況下,會降低企業中(低技術)員工的利潤最大化的數量。
6 需求長期下降(而不只是需求量),意味著兩件事情:首先,在恆定的最低工資下,可以找到工作的工人數將下降。其次,即使政府最終取消最低工資,此時,受僱工人的平衡數量,也會比未實施最低工資前的平衡數量低。
7 注意到原始工資為每小時5美元,翻新只會替業主省下每小時15美元的勞動成本。取決於裝修的費用(恰當計入利息及新設備折舊),最低工資法可能會讓餐廳僱用8名員工與5名員工之間變得有所差異。
課程小結…
- 干預主義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結合。個人保留大部分資源的所有權頭銜,但政府管制這些「財產」的使用。
- 價格上限導致短缺、抑制長期供給、非價格機制的配給制度,及品質下降。價格下限導致過剩、抑制長期需求、非價格機制的競爭,及非貨幣性因素的買方條件。
- 供需圖有效地說明了價格上限與價格下限引起的短缺與過剩。
新的術語
- 干預主義(interventionism):混合經濟的哲學,政府大力干預資本主義制度,以規範個人如何使用自己的私有財產。
- 價格管制(price control):懲罰那些超出政府規定價格範圍交易商品與服務的政策。
- 價格上限(price ceiling):價格管制的一種,針對特定商品或服務,設定買家可支付賣家的最高金額。
- 租金管制(rent control):公寓租金的價格上限。
- 惡質房東(slumlord):形容那些不願維持公寓品質且又恣意妄為之房東的貶語。
- 價格下限(price floor):價格管制的一種,針對特定商品或服務,設定買家可支付賣家的最低金額。
- 最低工資(minimum wage):支付工人薪酬的價格下限。
- 價格支持(price support):政府維持最低價格的一種政策,政府不威脅那些支付較少的買家,相反的,政府直接以指定的最低價格購買商品或服務,不論其市場價格是否遠低於這個政府指定的最低價格。(價格支持與價格下限造成的影響不相同。)
- 失業(unemployment):勞動市場的盈餘或過剩,這意味著,一些工人無法找到工作,即使他們願意以同樣薪資受僱於同樣工作。
問題研究
- 混合經濟這個術語中,「混合」了什麼?
- 公寓的供給量為何在短期內也下降?難道不是在任何給定期間內都有固定數量的公寓單位嗎?
- 價格上限是如何妨礙可能遭受颶風侵襲之城市的疏散?
- *最低工資法是如何減少長期的勞動需求(不只是短期需求)?
- 最低工資是如何在實際上傷害那些保住飯碗的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