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obert P. Murphy
譯者:吳莉瑋(電子書下載)
圖片:401(K) 2013 via photopin cc
年輕人的經濟課 - 10.收入、儲蓄與投資
在這一課中,你將學習:
- 貨幣經濟中,收入、儲蓄與投資的定義。
- 儲蓄與投資如何增加個人的未來收入。
- 儲蓄與投資如何增加經濟體的未來產出。
收入、儲蓄與投資
在第4課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像魯賓遜那樣獨自流落荒島,沒有任何人(自然除外)可以交換時,也能將他的行為分類到收入、儲蓄和投資的概念下。
在多數人使用貨幣的現代經濟中,其概念也類似,但定義則更簡單。對於個人而言,收入通常指透過出售勞動服務與財產所得,而在一定期間內能夠消費的貨幣數額。對於企業而言,收入(或收益)被定義成營業額減去支出。回想前一課,營業額是客戶支付企業商品和服務的貨幣總額,支出是企業花在生產這些商品與服務的貨幣總額。[1]
當個人在一定期間內的消費低於收入,這個數額差距就成為儲蓄。(如果儲蓄為負值,意味著個人消費多於收入,而稱之為借貸或負儲蓄。)當個人花用部分儲蓄以產生更多未來收入時,就稱之為投資。[2],[3]
投資增加未來收入
儲蓄(與投資)的缺點是減少現下可享受的消費。另一方面,儲蓄(與投資)的優點是增加未來可享受的消費。我們透過下表中浪子保羅和摳門弗雷迪這兩名假設角色,說明投資的利弊。
浪子保羅的財務狀況
摳門弗雷迪的財務狀況
表格追蹤了保羅和弗雷迪一生的財務活動。他們各任職具有5萬美元穩定年收入的工作。這兩個人都儲蓄部分收入並投資年息5%的資產。我們會在第12課中更詳細地討論債務與利息支付,你現在只需要知道,在任何給定的一年中,除了各自的工資外,保羅和弗雷迪還賺取其投資之資產總市值5%的利息。
保羅和弗雷迪各方面都很像,除了他們的儲蓄比例之外。浪子保羅的儲蓄只占收入的5%,其他都花到餐館、華麗珠寶、大溪地度假等消費。另一方面,摳門弗雷迪把收入的30%都投入金融資產。
表格說明了不同儲蓄決策所造就的生活方式。前期階段,保羅的消費多於弗雷迪。他能參加聚會、穿漂亮的衣服,享有更多樂趣。然而,隨著時光流逝,兩個男人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雖然摳門弗雷迪的消費比例總是較低,但他收入本身的增長速度遠超過浪子保羅。事實上,在第26年時,弗雷迪的消費為50,783美元,大於保羅的50,560美元消費。從這點開始,弗雷迪能夠負擔比保羅更多的即時享受。請記住,這兩名男子透過勞動服務每年獲得相同的收入,他們藉由工作獲得相同的薪水。但弗雷迪的中年更加優渥,因為他在工作早期一直保持節儉。
最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弗雷迪在職業生涯的第48年,金融資產突破百萬美元大關。在很多人的標準中,只有「有錢人」手上才有百萬美元。但如表所示,就算是年收入只有5萬美元的人,透過適度投資安全資產,最終也可以只因習慣性儲蓄大部分收入而成為百萬富翁-至少在沒有稅的世界!
退休
接下來,我們看看保羅和弗雷迪停止工作後會發生什麼事,他們的工資下降到零。(我們假設這種發生他們進入職場52年後。)這兩個人現在開始負儲蓄,意思是他們的年消費超過他們的年收入。[4] 這有可能,因為他們已經積累一些金融資產儲備。他們不僅可以花用這些資產的利息收益,也可以花用出售部分資產的所得款項。(也就是所謂的降低資產或儲蓄的本金。)
我們在此確實看到弗雷迪相對節儉的好處。他退休後可以輕鬆負擔每年7萬元的穩定消費水平。這比他退休之前低一點,但仍然是相當舒適的生活,這是他在職薪水的140%以上!
相對的,浪子保羅一旦停止工作後就得大幅削減消費。他的年消費降至1.5萬美元。保羅退休後如此拮据的原因,是他才積累了約13.6萬美元的資產,而摳門弗雷迪則有110萬美元。因此,弗雷迪在退休後,不僅有較多的投資年收益,他也有更多的儲備資產可供「提取」以資助他的退休生活。
如表所示,保羅真正的危機是在第64年。此時,他甚至無法維持他1.5萬的年消費,因為他已經用盡所有金融資產。困苦地在5,384美元預算下生活了一年後,保羅幾乎破產。如果他不想回去工作,他得向親戚、教會甚至慈善組織借錢消費。(我們仍在描述純粹市場經濟,所以沒有政府的救濟程序。)
摳門弗雷迪則形成鮮明對比,他可以繼續他的舒適退休生活,直到他開始工作的第75年後,我們假定他在該年去世。弗雷迪的節儉不僅讓他擁有一筆資助退休生活的退休資金,無需依賴他人的慷慨,他甚至還能留下一筆約59.2萬美元的遺產給他的繼承人。
儲蓄與投資如何增加經濟體的未來產出
每個握有工作與銀行帳戶的人,都理解推遲現下的消費能夠獲得未來更多消費享受的潛在利益。然而,許多人會將這種儲蓄者的收入增加,解釋成與經濟體中其他借貸者的收入減少相抵銷。
當然,這是一種可能性。例如,如果比爾(借貸者)星期一忘記帶午餐錢,他可能會問他的同事莎莉(儲蓄者):「可以借給我10美元嗎?我明天會付你11美元。」如果莎莉同意,顯然,莎莉個人貸款所獲得的1美元利息,與比爾當月的收入減少相抵銷。換句話說,如果比爾當月預計工資為5,000美元,那麼他事實上只有4,999美元可用,因為那麼他當月向莎莉「購買貸款」的1美元支出。同時,如果莎莉正常的薪水也是5,000美元,那麼這個月她實際上有5,001美元可用,因為提供「貸款服務」給比爾而賺取的1美元收入。
上述情況,是比爾透過莎莉而「提前」資助他的消費。比爾在星期一將錢包忘在家裡,而莎莉的口袋裡必須要有足夠的閒錢來借給比爾10美元。也許這會讓她得重新安排當天的支出計畫,又或許這只是意味著莎莉當天錢包裡的現金比原先預期的少。不管是什麼情況,莎莉提供比爾一定的服務。由於比爾的疏失,雙方從自願性貸款交易中受益。儘管表面上看起來像比爾損失而莎莉獲益,但事實上雙方都從中受益。比爾當月的總消費在某種程度上可能降低,但他寧願少1美元,以獲得這個特定星期一的慣常10美元午餐。對於比爾決定支付莎莉貸款服務1美元的決策而言,沒有不理性或「不合算」的問題。
借款者透過貸款以資助當前消費(犧牲未來消費),確實是目前市場經濟中的部分活動,也構成大部分的信用卡業務。然而,你不該結論出所有儲蓄與投資都是此種性質。想想前一節列出的生涯儲蓄計劃,並不需要有一個或多個借款者因此陷入利滾利的債務中。事實上,每個市場經濟中的人,都可能透過工作生涯中的儲蓄與投資,而獲得舒適的退休生活。
這怎麼可能呢?對於每個像莎莉一樣儲蓄並賺取不斷增長之利息收入的人,難道不需要有一個像比爾那樣借貸並支付不斷增長之利息支出的人嗎?是的,沒有。關鍵就在於貸款或投資能被用於生產性企業,而不是簡單地借給增加當前消費的個人。如果儲蓄被引導至擴大生產(而非僅是資金消耗)的部門,「總產出」將隨著時間推移而成長,理論上就能使每一個社會成員享有更多收入。
在第12課中,我們將以數據更嚴謹地說明信用與債務的機制,但現在,我們只需要了解,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突然決定儲蓄大部分的收入時,會發生什麼事。為了儲蓄更多,每個人都會減少消費。這意味著人們會減少高檔餐廳、跑車、電子產品、設計師衣服等消費。同時,人們增加出借與投資企業的份額,不管是直接(透過購買公司股票或債券)或間接(透過將錢存入銀行,銀行再將資金借給企業)。
人們大幅改變收入分配,把消費部分移至投資部分,最終將導引直接消費行業的工人與其他資源,轉而投入長期生產的行業。例如,高級零售業與珠寶店看到生意一落千丈,可能會裁員並削減庫存。而高檔餐廳也同樣會裁員並關閉一些營業點。
這些失業工人將轉而在其他行業尋找工作,這股新興競爭將推低這些部門的工資率。企業則願意以較低的工資水平僱用這些失業工人。失業工人以外的其他資源,也將同樣被重新改用至新用途。例如,目前閒置建物(曾經出租給服裝店與其他零售商)的業主將會降低租金要價,使得其他企業能以較低價格進駐,而更容易拓展營運規模。
如果我們忽視現實世界在過渡期間可能出現的干擾,那麼,即使儲蓄率突然大幅增加,也不會影響「總支出」。確實,消費性支出(剛開始)要降低,但企業的投資性支出將相應增加。就業總人數(最終)也將相同,因為失業的服務生與商場員工,會改到生產鑽床與挖土機的工廠裡工作。
基本的觀點是突然增加的儲蓄使得經濟產出從消費品轉移到資本品。正如魯賓遜能透過明智地儲蓄與投資,最終提高他的生產力一樣,即使他在島上找不到「借貸者」,同樣的,人們也能透過分配較多資源到機器與工具的生產,而提高所有人的生產力。此處不存在任何「作弊」,當資本品的儲備越來越多時,每個人都能透過生產力的增加而收入漸漲。
我們將在第12課中給出如何確定利率的詳細解釋。這是非常複雜的領域。例如,資本品的累積將直接透過較高工資而提高工人的收入(因為在較佳工具輔助下,每小時的工作能有更多產出)。在本課中,我們只說重點,透過儲蓄讓每個人變得更富有是可能的。而貸款人只有在借款人變窮時才會富有,這是錯的。
1 因為我們在本書的這個部份仍然在描述純粹市場經濟,因此不會在此討論稅收。在現實世界中,有各種計算稅前與稅後收入的定義。
2 商業公司也可以透過投資以提高未來盈利。然而,我們不在本文討論這個問題,因為這種討論很快就會出現許多會計的技術性細節,超出本文的討論範圍。
3 在任何一段時間內,投資不能高於儲蓄。然而,一些經濟學家會說,投資可以低於儲蓄。例如,如果有人的收入為100,000美元、消費80,000美元,並投資15,000美元的股票,那麼,一些經濟學家會說剩下在銀行帳戶裡的5,000美元是儲蓄的一部分,而不是投資的一部分。不過,其他經濟學家認為,投資必然總是等於儲蓄。在我們的例子中,他們會說,這個人的儲蓄總額為20,000美元,其中15,000美元投資股票,另外5,000美元是現金。當經濟學家在討論經濟是否會因為儲蓄高於投資而停滯時,這種吹毛求疵的爭論變得重要。
4 表格中的括號為會計慣例,表示負數。
課程小結…
- 因為利息,個人可以透過儲蓄與投資,提高未來的收入。當下微小的消費削減,可能獲致未來更多的可消費量。
- 當許多個人都儲蓄和投資時,經濟體會開始轉變。不再將勞動力和其他資源投入電視機和DVD的生產,而是被重新定位到工具與設備的生產。雖然減少了當下的消費品生產量,但這些新製造的工具提高了工人未來的生產力。
- 某個人的儲蓄與投資,不會迫使他人進入債務。每個在經濟體中的人,都能透過大量節省而享受更高的未來收入。
新的術語
- 收入(個人)(income (individual)):透過出售勞動服務與財產所得(例如股票),而在一定期間內能夠消費的貨幣數額。
- 收入/盈利(企業)(income / earnings (business)):營業額減去支出。
- 儲蓄(savings):收入大於消費。
- 借貸/負儲蓄(borrowing / dissaving):消費大於收入。
- 投資(investment):花用在預期增加未來收入的儲蓄。
- 利息(interest):透過將儲蓄在特定期間內借貸給他人所賺取的收入。利息通常以本金(初始借貸金額)的一定比例報價。例如,如果有人今天借出1,000美元,並在12個月後支付1,050美元,本金就是1,000美元,賺取的利息為50美元,利率為5%。
問題研究
- 投資能否在不儲蓄的情況下發生?
- 儲蓄高比例的收入有何優缺點?
- 儲蓄和退休之間有什麼關係?
- 如果有人用借貸以資助當下消費而非等待支付現金,這是不經濟的行為嗎?
- *每個社會成員都透過累積資產替退休做準備是否可行,還是,某個人的財富增長將轉化為另一個人的債務加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