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摘】年輕人的經濟課 - 9.企業家精神與競爭


作者:Robert P. Murphy
譯者:吳莉瑋(電子書下載
圖片:pinkpurse via photopin cc

年輕人的經濟課 - 9.企業家精神與競爭

在這一課中,你將學習:

  • 企業家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
  • 競爭如何引導企業家。
  • 為什麼工人們的報酬具有趨近其貢獻之全部價值的傾向。

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是市場經濟的驅動力。企業家會判斷市場仍缺少東西,並決定創立新業務或開發新產品。創業者使用儲蓄(無論是個人或從資本家手中借用[1] )來僱用工人、租用土地和設備,並購買原物料、電力、半成品和其他投入品。然後,企業家指示僱員如何使用工具、機械設備與投入品,並生產即將出售給客戶的產品與服務。

某個特定行業的客戶,可能是其它行業的企業家或者是最終消費者。例如,某個企業家可能會開設麵包店,他使用大型烤箱、麵粉、水和一些青少年,提供當地家庭法式香脆麵包。但還有另一個企業家,從事工業烤箱的生意,他的客戶則是其它的企業家,像是麵包師或餐廳老闆。

客戶支付給企業家提供之商品與服務的貨幣數額,稱為營業額。而企業家支付員工、供應商、房東及其它為了持續生產商品與服務的項目的貨幣數額,稱為支出。當營業額大於支出時,企業家賺取貨幣利潤;若是支出大於營業額,企業家就會遭致貨幣虧損。僅管企業家的動機可能是貨幣利潤與虧損以外的因素,但人們提及「成功企業」時,他們的意思是獲利企業。[2] 另一方面,如果有人年復一年地持續遭受看似無止盡的貨幣虧損,這可能比較像嗜好或慈善機構,而不是真正的企業,這個準企業家實際上是消費者。[3]

企業家的貢獻

「成功企業家與發起人與他人不同之處,正是因為他們不讓自己受過往經驗的引導,而是按照自己關於未來的見解而行事。他對過去與現在看到的和其他人一樣;但他以不同的方式判斷未來。」

-Ludwig von Mises,《Human Action》,頁582

競爭保護消費者

如果企業家是市場經濟的驅動力,競爭則規範並激勵他們。競爭確保企業家不斷努力,以最低價格提供讓消費者滿意的商品與服務品質。

在純粹市場經濟中,每次交易都是自願的。無論企業家變得多富有,他也不能強迫消費者購買產品。消費者總是可以選擇在其他地方消費,這意味著,即使是最成功的企業家,也必須不斷地贏得消費者青睞。

競爭的過程透過模仿與創新而開展。有見地的企業家,發現改善目前其他企業家提供給客戶之服務現狀的好點子。這個點子可能很宏大,例如全新的產品發明。但大部分創新往往十分有限,例如將番茄醬罐換成(打不破的)塑膠瓶,或改變航空公司的航班座位系統。許多創新也發生在生產方面,例如企業家發現更便宜的原料,或發現能再生利用過往須丟棄的產品。當經營大幅規模化時,即使是微小的開支削減,也可以轉化為巨大的利潤增加。

故事還沒結束。當某個特定企業家作出成功的創新,他所賺取的利潤就相對較高。其他企業家看到他的成功,就會開始模仿,同時尋找更多方法略作修改,引入更多創新。商業的世界永遠不會休息。即使是那些在各自領域中的「頂尖」企業,都不斷研究新的方法,以保持競爭中的領先地位。隨著時間推移,企業傾向於提高品質並降低價格。

這個競爭過程的最終受益者並非企業家,而是他們的客戶。當特定企業家造就成功創新並賺取驚人利潤時,這種成功只是暫時的。隨著時間推移,他的競爭對手也會像他一樣,發現如何降低支出或提高品質。許多市場經濟批評者都震驚於偶爾出現的龐大「加成」,意思是企業家制定的產品價格與生產所需的支出之間具有大幅差距。但只要競爭存在,貨幣利潤(「加成」)也將因此被削減,競爭者試圖透過提供稍低價格的類似產品,以獲得更多市占率。企業家只有透過不斷引進創新,才能享受穩定的貨幣利潤。

在實務上,大多數企業家的動機都是賺取貨幣利潤的慾望。然而,在市場經濟中,賺取利潤唯一的辦法是服務客戶(同時保持費用下降)。市場經濟最美妙的特徵之一,就是它利用一些社會上最自利、具事業心又有才華的人,在他們因擔心自己的直接經濟利益而取悅他人。企業家驅動市場經濟,而企業家之間的競爭則讓他們保持誠實。

競爭保護工人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看到競爭能保護消費者免於專斷的高額價格。如果某個企業家向客戶收取高額加成,在自由市場中,他不能阻止競爭對手以稍微低價提供相同產品並贏得他的客戶。長期而言,競爭確保消費者不會為了想要的商品或服務而「多付」。消費者支付「公平的」價格以取得商品和服務,在銷售的當下,這些社會中的聰明人還沒想出以更低價格提供同樣商品的方法,僅管他們會因此獲得經濟收益。[4]

另一方面,競爭能保護工人免於專斷的低額工資。確實,「議價能力」不高的工人,特別是那些需要扶養家庭的工人,可能得在唯一的聘僱機會下接受非常低額的工資。然而,在純粹市場經濟中,吝嗇的僱主不能阻止競爭對手挖角並競逐自己。從長遠來看,競爭確保僱主不會「低付」那些營運企業必要的勞動服務與其他資源。

為了判斷僱員是否獲得「公平的」工資報酬,我們需要了解僱員的實際貢獻。[5] 畢竟,有些員工比別人更具生產力(因此更有價值),所以工資因人而異具有道理。那麼,僱主如何決定他願意支付給潛在新員工多少工資呢?

經濟學家們說,僱主應當嘗試計算潛在新員工的邊際生產力。意思就是,僱主應比較僱用該員工前後的總產出。然後利用這個資訊來計算這個額外產出會帶來多少額外營業額。這個計算提供了僱主所願意支付新員工的上限。

當然,僱主事實上會試著支付低於邊際生產力的工資,正如他將盡可能地向客戶收取最高加成。但競爭能確保僱主不能長時間「低付」工資,就像競爭讓他無法長期收取客戶「高價」一樣。

例如,假設麗塔擁有一間非常繁忙的餐廳。麗塔注意到營運的一大瓶頸是客戶離席後的桌面清理。在任何時段中都有許多桌面尚未清理,這意味著,服務生在帶位之前得讓客人等個幾分鐘。麗塔意識到,僱用更多打雜工來協助清理桌面,使桌面保持備用狀態,似乎可行。

麗塔找到候選人鮑伯,具有繁忙餐廳打雜的經驗,看來也似乎非常有禮貌又負責。麗塔估計,如果她提供鮑伯打雜職位,在過一週適應期後,他能讓餐廳平均每小時多出2桌可用座位。(也許現在不是4桌未清理座位而是3桌,而每組客人點餐與用餐時間平均為半小時。)如果每桌的典型消費為26美元,不計入鮑伯薪資的備餐支出為20美元,那麼麗塔最高將願意支付鮑伯時薪12美元。

當然,麗塔會希望以低於時薪12美元來聘請鮑伯。但如果她只付4美元,鮑伯肯定能找到競爭對手的餐廳願意支付他,比如,每小時5美元。最終,唯一合乎邏輯的停止點,在於鮑伯的薪水依據,是他的服務能替僱主帶來多少額外營業額之時。[6] 企業家之間的競爭,使得工人的報酬傾向於他的貢獻。



1 在現實世界中,企業家與資本家間的區別不明顯。如果某企業的貸款完全沒有風險,那麼資本家透過放貸賺取回報的行為是一種「服務」,就像電力公司以商定價格出售電力給企業家一樣。然而,事實上,那些放款給新創企業的資本家,無論合約條件為何,都承擔了部分風險。生意總是可能會失敗,而資本家則會失去一切。

2 我們用貨幣損益的名詞來避免與主觀(或心靈上)廣義的損益相混淆,而前者才是企業家最終關心的事。例如,如果某個企業家每周花60個小時將心力投入新的生意,但每個月只有100美元的貨幣利潤,他可能會放棄該項業務。就算他取得的貨幣收入比投入的多,他花在這項事業之勞動力的機會成本也相當高。這個企業家可以把生意收掉,去替別的更成功的企業家工作,每個月賺得可以遠高於100美元。

3 再強調一次,這些角色之間的界線在現實世界中是模糊的。例如,一個退休的人可能會經營一座小型棒球場,向孩子收取足以支付裁判與購買球衣等適當的費用,而這整件事對他而言可能是個娛樂,因為他是棒球愛好者。如果這個人的小型棒球場是自家後院改造的,那麼,這顯然不是一個真正的營利事業,而這個人也不尋求他的投資要有金錢回報。

4 我們把「公平」掛上引號,因為,在純粹市場經濟中,每一筆交易都是自願而且公平的,這很重要。即使企業家以遠高於生產費用的售價出售產品,那些購買產品的消費者仍然認為產品本身比自己付出的錢更值得,企業家與消費者都從這筆交易中獲得主觀收益。

5 再次,我們把「公平」掛上引號,在自由市場中,每一份勞動合約都是公平的,因為這是自願行為,可獲得之工資在僱員心中的主觀價值,高於接受工作所放棄之休閒在心中的主觀價值。

6 事情不全然像文字描述中的那麼簡單。在某些情況下,為了產出最終輸出,有些因素不可或缺,因此,我們很難去孤立出任何一個因素的「邊際生產力」。(披頭四要怎麼分開計算演唱會表演和唱片合約的收益?「如果保羅.麥卡尼沒有演出的話銷售會下降多少」這種問題無解,因為麥卡尼和藍儂似乎各自值得一半以上的所得。)另一個問題是,額外的工人會改變原來工人的邊際生產力,這意味著,如果先前支付的是「公平」工資,競爭將改變他們的工資。最後一個細節是工人在不同企業會有不同的邊際生產力。例如,如果打雜的鮑勃可以替麗塔的餐廳增加12美元,但隔壁餐廳只需要一位可以增加10美元的打雜工,那麼,競爭只會確保鮑勃至少得到10美元。你需要參酌其它更進階的經濟學論述來解決這些疑難。

課程小結…

  • 企業家是市場經濟的驅動力。他們僱用工人且購買資源,以生產出售給消費者的商品和服務。
  • 競爭推動企業家生產消費者認為有價值的商品與服務,並在客戶的期望品質之下盡可能收取低價。
  • 競爭也推動企業家支付工人對企業之貢獻的全部價值。如果他們低付,另一個想賺取更多利潤的雇主可以提供更高的工資挖角。

新的術語

  • 企業家(entrepreneur):市場經濟中,僱用工人且購買資源以生產商品和服務的人。
  • 營業額(revenues):客戶在特定期間內支付某企業家之產出的貨幣數額。
  • 支出(expenses):企業家在特定期間內支付勞動力、原物料和其他投入品的貨幣數額。
  • 貨幣利潤(monetary profit):營業額大於支出。
  • 貨幣虧損(monetary loss):支出大於營業額。
  • 競爭(competition):企業家之間的對抗,他們想僱用相同工人與購買相同資源,以生產想出售給相同客戶的商品和服務。
  • 邊際生產力(marginal productivity):因為僱用額外工人而增加的營業額。

問題研究
  • 為什麼企業家是市場經濟中的「驅動力」?
  • *在現實世界中,為什麼所有的資本家也同時是企業家?
  • 是什麼激勵並調控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家?
  • 競爭過程如何透過「模仿與創新」開展?
  • 競爭如何保護工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