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摘】年輕人的經濟課 - 8.勞動分工與專業化


作者:Robert P. Murphy
譯者:吳莉瑋(電子書下載
圖片:Mark Nye, ClubofHumanBeings.com via photopin cc

年輕人的經濟課 - 8.勞動分工與專業化

在這一課中,你將學習:
  • 勞動分工(專業化)與勞動生產力的定義。
  • 勞動分工的優點。
  • 比較優勢原則。

勞動分工與專業化

我們在上一課中學到間接交換,特別是間接交換的做法合乎邏輯地出現貨幣使用的結論,大幅增加了互利交易的範疇。然而,貨幣經濟不僅便於重新組合已經存在的商品。它的主要好處之一是促進勞動分工,意味著人們可以專注於不同商品生產過程的不同任務。

換句話說,我們在上一課理所當然地認為,會出現專注於肉品生產與銷售的「屠夫」,與整天都在銷售鞋子(與提供修鞋服務)的「鞋匠」。然而,這是倒因為果,若是沒有間接交換,特別是貨幣的使用,交換的選擇將非常有限,人們將被迫在很大程度上自給自足。也就是說,如果某個社群只從事直接交換,那麼沒有任何人負擔得起成為鞋匠,他可能因為數個月都沒有賣菜者需要修鞋而得到壞血病。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貨幣的使用克服了這些限制。能夠安排相當複雜的生產與交易鏈,在每一階段中,賣家都能將商品換成貨幣,然後再以買家的角色尋求所需商品的最低價格。鞋匠可以向幾十個專業人士購買商品和服務,即使有些人可能不需要鞋匠的服務。實際上,貨幣的使用,讓鞋匠能夠「幫助」第三方(例如牙醫),然後牙醫「幫助」屠夫(治療他的牙齒),而屠夫再「幫助」鞋匠(提供培根)。只有透過使用貨幣,才會出現高度複雜的「互助交換」,這使得人們能夠進行必要的「勞動劃分」,允許個人專注於特定任務。

要理解分工的重要性,只要想像一下沒有分工的世界。人們不再各自從事不同職業並生產多於己需的商品,而是試著完全自給自足。每個人(或至少每個家庭)將各自種植所需食物、編織所需衣服、打造所需家具、治療自己的疾病等等。顯然,在這樣的世界裡,大部分的現存人口會在一兩個月內死亡,而存活下來的少數倖存者則會處於原始生存狀態,特別是他們所使用的工具磨耗、機器損壞也不再有汽油供應後。

為什麼現代文明會因分工消失而崩潰?快速答案是勞動生產力會直線下降。回想一下,獨自漂流荒島的魯賓遜透過勞動來轉換環境,進而實現他認為更舒適的生活。我們看到,透過儲蓄和投資(用樹枝和藤蔓打造長棍),魯賓遜可以大幅提高自己的勞動生產力,這意味著他可以增加每小時勞動所能獲得的椰子數。

儲蓄與投資只是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其中一種方法。另一種方法是透過勞動分工,將「工作」劃分成不同類型的任務,而個體則專注於一個或少數幾個任務。不再各自種植自己的食物、編織自己的衣服、治療自己的牙科等,而是有些人專門種植食物,而有些人專注於治療牙齒等工作。在我們的社會中,這兩個群體的人的特殊名稱為:農夫和牙醫。

當勞動開始以這種方式「分工」後,勞動生產力能大幅提高。簡單地說,當人們專注於自己的任務,而非每個人都試著生產少量的所有物品時,人們能夠產生更多物品。透過某部分人專心成為農夫、某部分人專心成為牙醫,相較於沒有分工的情況下,每年的食物總生產量以及接受口腔治療的人數都可能增加。因為有更多的商品被生產出來,在勞動分工下,每個人都有更多食物可以吃、更多衣服可以穿等。

為什麼專業化讓勞動更具生產力

大多數人都同意,如果他們被迫自己種植糧食、自己做衣服等,他們將陷入赤貧。雖然結論看來具有道理,但具體列出一些專業化讓勞動更具生產力的原因仍有必要:
  • 減少浪費在任務切換之間的時間。想像一下三個孩子在晚餐後清理餐桌的簡單畫面。最有可能出現的畫面是,孩子們透過專心完成分工任務而更快完成工作,原因很簡單,減少不必要的行走。例如,第一個孩子將餐盤上的廚餘刮進垃圾桶並丟入水槽,第二個孩子負責洗餐盤,而第三個孩子則負責擦乾。比起每個孩子都分別將廚餘刮進垃圾桶、拿到水槽清洗,並將餐盤擦乾後歸位,分工更有效率。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其他生產活動。
  • 促進自動化。透過將複雜任務分成其組成部分,勞動分工能夠促進自動化(機械)使用。如果每個人都在後院種植自己的食物,開發拖拉機顯得沒有意義。即使我們只考慮某間特定工廠,如果工人專注於自己的任務,其產出將會增加,因為工人能更熟悉幫助他們的機器與工具。
  • 規模經濟。這是前兩個原則的概括。對於許多生產活動來說,規模經濟至少能提高一定程度的產出。這個原則的意思是,增加一倍的投入會增加一倍以上的產出。例如,如果廚師從餵飽1個人變成餵飽50個人,他花在準備食材與煮水等步驟的時間肯定不會增加50倍。這個原則也解釋了,為什麼室友輪流做飯而不是每人每天都替自己烹飪用餐具有道理。另一個規模經濟的日常案例是煮咖啡,不管是作1杯咖啡還是4杯咖啡,準備工作通常都一樣,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經常問:「我在煮咖啡,有人想來一杯嗎?」
  • 天生能力傾向。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原則都顯示出,即使全世界都充滿一模一樣的人,專業化仍具優勢。當然,在現實世界中,每個人有所不同。有些人天生就是比別人更好的農夫,這種天生優勢也包括地理因素。例如,某個愛達荷州的強壯男孩,可能會比另一個體弱多病又臥床不起的愛達荷州男孩,每年能種出更多馬鈴薯,但在同一時間,一個在佛羅里達州的強壯男孩,可能會比在愛達荷州的強壯男孩,每年能種出更多柳橙。而愛達荷州的臥床男孩可能天賦驚人的語言能力,讓他比任何適合當農夫的健康男孩都更適合成為一位文字編輯或小說家。
  • 後天能力培養。勞動分工的真正優點,就在人們透過訓練、練習、練習再練習,培養並發展自己的天生才能時。那些在學校就「對數字靈敏」的人,可能比那些為數學所困的人,更適合在高中畢業後進入會計師事務所。但是,如果那些具有良好數學技能的學生進入大學研習會計,他的優勢將更加明顯。最後,如果我們追蹤同一個人到他50歲,花了28年的時間擔任會計師的工作,那麼很顯然,他將更熟練他的工作,這意味著他的勞動,比起任何其他沒有同樣背景的人,將更具效率。
上述列表用意並非鉅細無遺,但它提出一些勞動分工透過專業化而更具生產力的主要原因。

著眼於比較優勢,讓每個人都更富裕

只有在人們能夠相互交換時,才能享有專業化分工帶來的好處,這點相當重要。有些人專注於生產糧食,另一些人專注於建造住房,這只在農人能用多餘糧食換取工人所建造的多餘住房的情況下才可行。否則這些農人將受凍,而這些工人將挨餓。經濟體中若沒能讓商品流動,那麼分工可能帶來的「總產量」巨額增長,只不過是空洞的勝利。

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到兩個在不同專業領域中的人因專業化與貿易而互利。例如,如果喬善於種植與收割小麥,而比爾是裁縫專家,顯然,如果喬專注於生產小麥,比爾專注於生產褲子,這兩個人都能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

經濟學家們發現,這個原則也適用於單一個人在某種特定方式下更有效率的情況。在經濟學術語中,我們可以說,即使某個人在每種生產活動中都擁有絕對優勢,他仍能透過專注於自己的相對優勢領域而獲益,所謂相對優勢領域是指相比於其它領域較為優越的領域。

比較優勢原則,傳統上用於說明兩國間自由貿易的好處,但我們可以透過貨幣經濟中兩個個體的案例來簡單說明。請看下表:



我們在上表中,看到約翰(僱員)和瑪西亞(僱主)在商場服裝店裡的假想工作表現時間表。正如數字表明,瑪西亞不管在說服銷售或在打烊後整理店面準備隔日開店,這兩個工作項目的時間表現都較佳。

由於瑪西亞在銷售與整理都有絕對優勢,你可能會先覺得她把工作時間分到兩個任務會最有效率,而不是讓約翰也一起工作。但那是錯的。透過僱用約翰,讓他專注於每天打烊後的倒垃圾、拖地板等,瑪西亞能夠專注於她的比較優勢項目,也就是銷售。換句話說,瑪西亞能夠拉長顧客留在店內的時間(因此產生更多銷售),是因為她委託約翰進行必要的整理工作。

如果瑪西亞的生意採貨幣經濟,她很簡單就能判斷出是否要聘請幫手(約翰),或是她應該提早打烊以便於自行整理店面。例如,假設典型客戶的消費會替瑪西亞帶來淨盈利20美元。[1 ] 這意味著瑪西亞每花15分鐘協助客戶選購,她就平均為自己帶來額外20美元。如果瑪西亞提早將客戶趕出店門,讓自己多出至少30分鐘整理店面,她會因此損失平均40美元的潛在營業收入。

瑪西亞是否應該聘請約翰協助店內的清掃?這取決約翰的服務收費。只要他願意以低於40美元的代價協助瑪西亞在每天打烊後清理店面,瑪西亞就該僱用約翰而把這些簡單任務委託給約翰。約翰只是個沒有特殊技能的年輕人,他很樂意以15美元的時薪工作。這些假設的數字說明瑪西亞與約翰的交換產生大幅收益:任何低於40美元替瑪西亞整理店面的服務都值得,而約翰則很樂意以任何高於15美元的報酬來作這花不到半小時就能完成的工作。在這範圍內的任何價格,對瑪西亞與約翰而言都具有相當吸引力。

只是為了完整討論,請注意,瑪西亞聘請約翰來協助銷售,或者是約翰辭退工作並進入服裝零售業,都不適合。相比於瑪西亞,約翰是個能力差的銷售員,他每兩小時(120分鐘)才能完成一次典型銷售。這意味著,如果約翰想要仿效瑪西亞的生意也去賣衣服,他的淨盈利大概只有平均兩小時20美元,或者說每小時10美元。他打掃都比這個賺得多。

我們的例子說明了比較優勢原理:雖然瑪西亞在銷售與整理這兩方面都比約翰更有效率,她仍能透過和約翰合作而獲得好處。瑪西亞在這兩個任務上都具絕對優勢,而在銷售上具比較優勢。(約翰在這兩方面都不具絕對優勢,但他確實在整理上具比較優勢。)

專業化與貿易讓所有參與者都受益,即使其中一人比其他人能力都更好。我們將在第19課看到,比較優勢原則適用於國際貿易,正如瑪西亞與約翰的例子。[2] 像美國那樣富有且具生產力的國家,也能透過和所有生產都不具絕對優勢的「落後」國家貿易而受益。



1 例如,瑪西亞的服裝零售價可能為50美元,而成本為30美元,包括批發價、租用存儲空間的開銷、支付電費等費用等。你可以在更進階的教科書中,學習到企業處理各種支出以計算某一筆特定銷售之收入的精確方式。

2 教師手冊裡有一項練習,明確說明第19課中將比較優勢應用於國際貿易的情況。

課程小結…
  • 使用貨幣的優點之一是讓人們專注於不同的職業。
  • 勞動分工(專業化)巨幅提高勞動生產力。某些人專注於生產糧食、某些人專注於建造房屋,而某些人專注於治療疾病等等,總產出將會因此增加。
  • 即使在所有生產活動中都最具生產力的人,仍能受益於與較低生產力者之間的交易。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雙方應著重於兩者在哪些領域具有相對優勢(比較優勢),並交換在比較優勢方面的產出。

新的術語
  • 勞動分工/專業化(division of labor / specialization):每個人專注於單一或少數幾個任務,然後交換他人所生產的東西。
  • 勞動生產力(productivity of labor):某個人在某特定期間的產量。
  •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產出的增加比例多於投入的增加比例。例如,若投入量增加一倍能獲致三倍產出量,則存在規模經濟。
  • 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某個人在某特定任務中每小時產出的單位多於他人。
  • 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某個人在所有任務中,對其中一個任務最具生產力。(即使瑪麗有絕對優勢,吉姆在特定任務中仍具有比較優勢,因為瑪麗可能在其它方面具有更大的絕對優勢。)

問題研究
  • 專業化和勞動生產力之間有什麼關係?
  • *如果這個世界充滿一模一樣的人,專業化仍然有用嗎?
  • 為什麼貿易對於勞動分工而言很重要?
  • *解釋這句話:「絕對優勢情況下的貿易收益顯而易見,但在比較優勢的情況下則顯得微妙。」
  • 為什麼僱主瑪西亞願意支付高達40美元聘請人員在打烊後整理店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