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obert P. Murphy
譯者:吳莉瑋(電子書下載)
圖片:ramnath bhat via photopin cc
年輕人的經濟課 - 7.間接交換與貨幣
在這一課中,你將學習:
- 直接交換的限制。
- 間接交換與貨幣的優點。
- 貨幣的起源。
直接交換的限制
在第6課中,我們學到直接交換帶來的巨大利益。因為人們往往有不同口味(或偏好),也因為他們經常握有不同數量的各種商品,因此具有貿易收益。人們可以透過自願交換彼此財產,讓每個人在交換後都擁有比交換前更具價值的財產組合。
然而,僅管直接交換使每個參與者都受益,直接交換的效率仍有所限制。事實上,相較於間接交換(將在下節討論),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們只從事直接交換的世界。但為了看出箇中差異,讓我們試想一下,一個人們只進行直接交換的世界。
請記住,在直接交換中,每個人都必須直接使用換得的商品。所以,我們排除任何想把自己擁有的東西拿來換成打算之後再和其他人換其他東西的情況。事實證明,這種限制相當嚴格。
例如,假設某個農人進城想修理他破爛的鞋子,順便買件新衣服。他有幾十顆雞蛋,希望進行交易。這個可憐的農人除了得找到能夠修復鞋子的修鞋匠,還得找到一個當天剛好也需要雞蛋的修鞋匠。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買衣服時。他需要找到一個擁有衣服的人,農人也剛好喜歡這件衣服的款式,對方還得願意用衣服(以可接受的價格)換取農人的雞蛋。
如果你以為農人的處境已經夠艱難了,生產馬車者的處境甚至更糟。當他完成一輛馬車並帶到市場時,他預計要以這個珍貴的商品換得種類繁多的其他商品和服務。但如果這個世界被直接交換所限制,他很可能沒法找到合適的貿易夥伴。這個馬車製造商,不僅需要找到某個擁有他想用馬車換來之物品集合的人,擁有肉品、雞蛋、衣服、牛奶、彈藥等,這個特定的人還得同時「在市場上」尋求一輛馬車。可能性會有多高?
事實上,被直接交換限制的世界裡,甚至可能不會出現馬車生產商或修鞋匠。人們無法專注於某些職業,這太危險了。例如,學校教師可以指導孩童算術跟文法,以換取牛奶、麵包、煤油等各種家長願意提供的商品。但是,如果剛好有一年沒有任何屠夫的小孩適齡受教,這個教師將整整一年換不到肉吃!
所以,我們看到,在直接交換的世界中,人們可能會像魯賓遜一樣過著基本生活。在預設情況下,他們得直接提供自己生活所需,獲取自己的食物、織造自己的衣服、建造自己的住房等等。雖然他們的生活水平能夠透過互利的交換而提高,但不會有密集的專業化與規模化生產。
間接交換的優點
我們已經看到直接交換的限制。這些限制可以透過間接交換來克服。在間接交換中,至少有一方提供商品的目的,是計劃在未來用換來的商品再換成其他東西。一旦我們允許這種可能性,直接交換的限制就消失了。
例如,回想那位拿著幾十顆雞蛋進城,想修鞋順道買件新衣服的農人。假設城裡唯一的鞋匠告訴他:「對不起,我不需要任何雞蛋。」在直接交換的世界裡,故事就此結束。
然而,當間接交換成為可能時,農民可以問:「請問你願意用修鞋服務換得什麼呢?」假設鞋匠回答說:「如果可以給我至少6磅牛油,或4條法式麵包,或1磅培根,我就願意替你修鞋。這是我現在想要的東西。」
這讓農人出現希望。他現在可以穿著破鞋在城裡晃,尋找願意用牛油或法式麵包或培根換得雞蛋的人。農人不需要找到完美的交易對象,不用找到剛好在那天也需要雞蛋的鞋匠,農人現在可以多加三個可能達成目標的潛在候選人。
事實上,取決於農人願意為了計劃花費多少時間,他可以採取進一步行動。假設他發現某個屠夫剛好有多餘的培根想售出,但屠夫跟鞋匠一樣那天不需要更多雞蛋。而屠夫提到他確實想要一些魚。幾分鐘後,農人遇到一位剛出海回來的漁夫,正好渴望一個超大煎蛋卷。如果你有玩過角色扮演電腦遊戲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再逐字說出呈現在農人面前的機會。
在直接交換中,農人需要找到完美的交易對象,即,一個想要雞蛋的鞋匠。而間接交換則開闢了廣闊的互惠交易範圍,特別是如果交易者願意進行多幾個「深層次」的間接交換操作時。間接交換的巨大優點是它有利於多數個體間的財產重新安排,並讓參與者都變得更好,即使任一個單一交換都可能被其中的參與者否決。如下圖說明:
為了簡單起見,上圖中我們省略漁夫,假設農人找到一個想用培根換雞蛋的屠夫。如圖所示,這三個人都變得更好:(1)鞋匠修好農人的鞋,(2)農人把雞蛋給屠夫,和(3)屠夫把培根給鞋匠。我們都知道他們比交換之前更好,因為他們從排名第二的位置移到排名第一的位置。(原始財產以網底標示。)
但是,請注意,這種互利的財產(與服務提供)重新安排,無法在直接交換的情形下發生。我們從故事中知道,鞋匠和農人間無法從直接交換中互利;圖表反映了這個事實,因為鞋匠認為休閒的價值高於農人提供的雞蛋。圖表還顯示出屠夫重視自己的培根甚於鞋匠的修鞋服務,所以屠夫與鞋匠間也不會有互利的直接交換。最後,農人與屠夫間同樣也沒有互利的直接交換,因為農人對培根的直接需求排名第三。如果單只有農人和屠夫涉及交換,農人也不會同意這種貿易。
間接交換的美,在於它允許互利的財產(和服務)交換,而能解決直接交換所施加的「瓶頸」。在我們假設的農人說明例中,間接交換使得每個人最終都獲得比原先更高的偏好排名狀態,雖然他們會暫時握有用來在未來進行交易的(直接)商品,並因為這些商品在自己的偏好排名中較低而經歷暫時的「衝擊」。但談到財產重新安排所帶來的好處,間接交換有利於「退一步進兩步」的原則。
貨幣的優點
我們已經看到直接交換的優點,甚至是間接交換所帶來的更多優點。然而,即使人們開始接受在貿易過程中針對最終目標進行計畫性間接交換,這個過程仍然相當麻煩。要知道為什麼,只要回想農人踏著破鞋的畫面:僅管最終可行,農人還是得走遍城裡,找到販賣鞋匠想要之商品的人。
除了體力的消耗外,我們還應指出交易商所花的心力,他不得不追蹤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可能的重要價格比。例如,讓我們重新審視農人的例子,農人得找到雞蛋買家讓他能提供鞋匠足夠的培根來修鞋。在我們上述的故事版本中,我們簡單地認為農人可以遇到漁夫,然後故事結束。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農人可能可以進行更好的交易。如果漁夫願意用3條魚換6顆雞蛋,而屠夫願意用1磅培根換3條魚,那麼農民將發現「唔,我最終可以用6顆雞蛋換得修鞋服務」。
如果這是他唯一的選擇,農人會認為這個價格非常值得。但是,萬一城市規模很大,而且有許多不同的商人和專業人士呢?假如農人可以找到想用4條法式麵包換5顆雞蛋的麵包師。在這種情況下,農人會發現:「唔,我最終可以用5顆雞蛋換得修鞋服務。」請注意,這樣一來比起用雞蛋換魚的方法,便宜了1顆雞蛋。
你可能已經迷失在這些細節中。然而,在現實世界中,人們開始跟踪各種商品的交換率,以了解他們是否在任何特定交換中取得「好交易」。我們看到,間接交換的可能性,會因此變成祝福或詛咒:它讓許多人能進行複雜地(互利)財產重新組合而成為福音。但它也可以同時是種詛咒,因為人們現在面臨是否交易或交易多少的問題時,不能僅考慮自己對直接價值商品的偏好。在作出可能會後悔的交易前,他們首先要問:「如果我等下一個買家能多獲益多少?」
讓問題變得困難的,是交易者需要釐清兩個、三個或甚至更多步驟,才能在知悉想要商品的最終「價格」。看看事情變得多複雜,在農人的故事中,只不過出現幾個提供不同條件的交易者。理論上,對農人而言,若要確保他用最低可能價格(以雞蛋計價)獲得鞋匠的修鞋服務,他需要調查整個城市,寫下每個人買賣各種商品的條件。然後,他需要一個數學高手來幫他解決這個複雜問題,列出一張(可能很長的)個別交換鏈,透過它,農人可以用最少的雞蛋,最終換得6磅牛油、4條法式麵包或1磅培根(鞋匠堅持修鞋前要收到的商品)。
當然,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沒有辦法在每次想交換時進行這種精神體操。相反的,我們用貨幣,我們可以將它正式定義為「被廣泛接受的交換媒介」。簡單地說,貨幣是(幾乎)每筆交易的其中一方。人們不相互直接交換商品,人們先賣出商品以獲得貨幣,然後用這些貨幣購買自己想要的商品。
當人們在社群內使用貨幣時,他們保留了間接交換的所有優點,並大大降低它的缺點。貨幣交易者不再需要追蹤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不同人提供之不同商品的價格比,他們只需要追蹤他們所感興趣之商品以貨幣計價的最高與最低價格。
例如,如果故事中城市使用白銀作為貨幣,踏著破鞋的農人現在的任務就簡單多了。當他到城裡後,首先他尋找願意用最多盎司白銀換取他的雞蛋的人,然後用手上白銀尋找願意收費最少盎司白銀的修鞋匠。只要城裡的大家都用白銀買賣,上述過程就能確保農人以最少雞蛋的代價修鞋(和其他任何想要的商品)。他不再需要記每個人的交換條件,也不用在乎其它人最後想要什麼,也不再需要數學高手來解決複雜的優化難題。[1]
誰發明了貨幣?
簡短的回答是「沒有人」。就像穿過森林的泥路、英文、搖滾樂、西洋棋規則還有1980年代的髮型一樣,沒有某個人在某天就突然發明了貨幣。相反的,貨幣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眾多人之行為,才逐漸出現的累積結果。貨幣制度是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海耶克典型的自發秩序,意思是貨幣使用相當複雜但很有益,即使它並非由某個專家或甚至一群專家所策劃。海耶克引用蘇格蘭道德哲學家亞當.福格森的話,稱自發秩序(包括貨幣與語言)為「人之行為而非人之設計的結果」。
現在幾乎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認為貨幣是由政府所發行的紙票。然而,並非總是如此。從歷史上看,貨幣首先出現於市場,並在貿易商的自願交易中流行。國王和其他統治者看到這項可收割的戰利品,才逐漸接管這個市場所建立的機制,我們將在第21課更詳細解釋。
但若沒有睿智國王的干預,社會是如何接受貨幣使用的呢?大家如何決定要用什麼?畢竟,研究者告訴我們,綜觀歷史,不同文化採用各種不同物品當成貨幣:貝殼、石頭、牛、鹽、菸草、黃金、白銀,甚至香煙(二戰戰俘營內)。在沒有政治程序下,一群人將如何決定用某一特定商品作為貨幣?
答案是,它可能是許多交易者努力下的自然產物,就像我們故事中想修好鞋的農人所作的努力。回想一下,雖然農人並不直接使用任何魚或培根,也不是為了這些才去城裡,他仍然把一些雞蛋換成魚,以便於用這些魚換成培根,最後再用這些培根換來修鞋服務。請注意,從漁夫和屠夫的角度看來,他們的產品因為間接交換而獲得市場增長。換句話說,除了那些想要直接使用魚的人之外,漁夫還有一些像農人那樣想將魚當成間接交換媒介的潛在客戶。
這種過程可能會像滾雪球。剛開始時,人們處於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換狀態,某些商品(雞、蛋、鹽等)可能在交易中被廣泛接受,而其他商品(望遠鏡、魚子醬、大鍵琴等)則很少有人會接受。隨著越來越多人認識到間接交換的優點,這些較暢銷的商品會變得更暢銷。即使是那些剛開始時並沒有直接想要使用這些暢銷商品的人,仍會願意在交易中接受它們,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暢銷商品將很容易可以換成自己最終想要的商品。如果這個滾雪球的過程,達到某樣特定商品幾乎能被社群中的每次交易所接受時,也就標誌著貨幣的誕生-「被廣泛接受的交換媒介」。
要理解為什麼歷史上某些商品變成貨幣而另一些則沒有,我們可以列出一些實際考量,如(1)便於運輸,(2)可分性,(3)耐用性,及(4)方便的市場價值。當我們考慮這四個標準時,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黃金和白銀是以市場為基礎的優秀貨幣候選人。例如,牛不是很實用,牠們聞起來很臭又佔用了大量空間,而且也不能簡單地在交易中砍成一半來「找零」。冰棒也不會是經得起考驗的貨幣,它們若沒有適當的照顧就會融化。最後,雖然像銅那樣的金屬,與黃金與白銀有著類似的優良貨幣特性,但因為銅的產量豐富,其市場價值低得多。這意味著交易者在購買昂貴商品時,相比於同樣價值的黃金和白銀,他得在口袋(或拖車)裡準備大量的銅。
經濟學並沒有說黃金和白銀是唯一「自然」形式的貨幣。在自願交易的市場中,交易商最終會接受最適合自己需求的貨幣或貨幣種類。我們只是解釋了為什麼,從歷史上看,黃金和白銀通常被成熟的商人接受為貨幣。
1 嚴格來說,精明的商人會把注意力擺在套利機會上,在貨幣經濟中,這種計算會比在未出現涉及每次交換之單一交換媒介的經濟體中簡單。教師手冊的其中一個練習闡明這種差異。
課程小結…
- 雖然能構成雙贏局面的直接交換非常有用,但它仍有所限制,因為交易者需要找到一個剛好擁有自己所需而對方也剛好需要交易者之商品的人。這種限制將使得人們很難專注於職業:想要肉品的牙醫給剛好找到一個牙痛的屠夫。
- 間接交換擴大互利交易的機會。更複雜的商品重新組合將會出現,讓每個參與者變得更好。而間接交換最終導致貨幣的使用,貨幣使得人們更容易規劃他們的交易活動。
- 沒有人發明貨幣。它幾乎是自發性的「意外」產物,因為那些想要改善交易條件的眾多交換者行為而生。
- 貨幣、錢(money):廣為經濟體中每次交易的其中一方所接受的商品。以經濟學術語而言,它是一個廣泛或普遍被接受的交換媒介。
- 自發秩序(spontaneous order):非為任何人所計畫的可預測模式。例子包括英文的文法規則、1970年代迪斯可風格的服裝,和貨幣的使用。
- 套利機會(arbitrage opportunity):某樣商品在同時擁有不同價格時,產生可獲取「確定利潤」的可能。
- 交換媒介(medium of exchange):在交易中被接受的物品,交換者並非直接使用它,而打算在未來用它再交換成其它東西。每次間接交換都需要交換媒介,直到最終交換產生。(同樣,聲波需要介質傳播以達到你的耳朵。聲波的介質通常是空氣,但如果你的頭在游泳水面下時,聲波的介質也可以是水。)
問題研究
- 直接交換和間接交換的區別是什麼?
- 為什麼專業化在受到直接交換限制的世界中不切實際?
- 間接交換如何促進「退一步進兩步」的策略?
- 缺乏貨幣的間接交換具有什麼缺點?
- *請描述出人們進行間接交換,但尚未出現貨幣的社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