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莉瑋
圖:francediplomatie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It's a Jetsons World: Private Miracles and Public Crimes》書中的「When Capital Is Nowhere in View」,Jeffrey A. Tucker以海地的例子,說明努力工作以及繁榮貿易並不是富裕的充要條件,想要累積富裕還得增加一個「資本機制」,也就是能累積資本並能有效投資的管道,累積資本並進行投資,能進一步增加人均生產力以及勞動分工程度,從而增加儲蓄的可能並提高資本累積的機會,若是只能活在為了每日衣食而日夜工作的階段,距離脫離整體貧困,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些過程都不是魔法,這些過程都是一點一點的忍耐與累積。
當資本無處找|When Capital Is Nowhere in View
作者:Jeffrey A. Tucker
譯者:吳莉瑋
旅遊頻道有一集《波登不設限》的美食節目中,主持人安東尼.波登探訪了海地的太子港。我聽說這個節目對於各國風情與所面臨的問題都有獨到見解。我難以想像這是如何辦到的,但事實證明這種評價正確。透過拍攝食物的鏡頭,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文化,從文化到經濟,再從經濟到政治,最後看出這個國家哪裡出現了問題,又能做什麼來改善。
透過微觀鏡頭,比將主軸擺在經濟問題的節目更能獲得深入了解。經濟學節目總是充滿無聊的財政部官員與貨幣基金組織專家訪談,講一堆完全失焦的貿易平衡還有其他宏觀經濟總量。
相反的,將重點擺在食物與烹飪,我們可以看到推動海地群眾的日常生活。而且這在許多方面都令人感到驚訝。
在節目的前段中,波登和他的工作人員在地震後的大城市路邊攤吃小吃。他一邊討論食物的成分一邊進行試吃。成群飢餓民眾開始聚集。他們並非呆望著攝像師,他們抱著期待可以吃到東西的眼神等待著。
波登想到一個可以替大家做好事的方法。他在發現自己點的菜是一般海地人三天的食物量後,買下整個攤販的分給所有當地人。
好樣的!但事情開始出了點差錯。一旦這種免費食物的消息開始散播後,人們開始湧入,海地人的口耳相傳比臉書聊天快得多。長長的排隊隊伍開始形成。隨之而來出現混亂。有人開始出面維持秩序。他們帶了皮帶並開始鞭打失序群眾。最後畫面變得相當不愉快,而觀眾大概能夠感覺到真實狀況比鏡頭所示的更糟。
波登學到了正確的一課,這裡的貧困問題,解決方案要比第一刻所想到的更為複雜。善意出了差錯。他們用心想事情,而沒有用腦子,最終導致了比原來更多的痛苦。從這個事件後,他開始用更敏銳的深度去瞭解這個國家的問題。
節目接下來帶我們去貧民窟、市場、藝術展覽、節慶和遊行,採訪了各式各樣瞭解這塊土地的人。這個節目不是那種用傳統方式扣你心弦的設計性節目。是的,顯然有人正遭受苦難,但那並非我所感受到的整體印象。相反的,我發現海地就和我們所知道的所有地方一樣正常,除了一個主要差別:非常貧困。
在這集節目製作的時候,餘震威脅已經消失,而美國探訪者想要幫助的熱潮也已經消失。除了演員西恩潘之外。雖然他被稱為好萊塢左派,但他實際上生活在海地,在貧民窟裡來回奔走,帶著鬍渣又衣衫不整,做著他所謂的「職務」,提供人們所需要的物資。對於美國捐助者認為把錢丟到新計畫裡就能幫助人這事,他沒有清楚的答案,但有尖銳的評論。
紀錄片中的海地人民就像每個採訪者所說的那樣。他們超級友善、富有才華、進取、快樂又充滿希望。事實上,他們恨他們的政府,比美國人恨美國政府的程度要多得多。確實,這是自由的前提條件。我們和海地人民有著真切的共同之處,這些共同點讓海地人民在地震震垮總統府時聚集歡呼!這種意識拯救了可能的另一場可怕風暴。
這個地方有著數以百萬計進取、肯吃苦又有創意的人們,還會出什麼差錯?嗯,首先,地震摧毀了大多數住房。如果地震是發生在美國,並不會造成相同等級的破壞。不知怎地,這讓許多局外人認為缺乏建築規範是核心問題,因此,解決辦法是實行政府控制。
但現實情況表明,建築規範的概念是某種玩笑。認為政府能想出辦法懲罰因為未遵守中央計劃而提供自己住房的人,這種概念本身就很可笑。這類脅迫不會帶來正面的結果,只會導致大規模貪腐、暴力與流離失所。
正如Robert Murphy所言,核心問題和缺乏法規無關。問題在於財富不足。顯然,人們總是喜歡更安全的住所,但問題是:成本是否夠經濟?答案是,在海地不可行,在這種人口只能勉強餬口的地方不可行。
而財富又在哪?海地有大量貿易、大量製造、大量外匯和貨幣交換,為什麼仍然極端貧窮?如果市場經濟學家正確,貿易和商業是致富的關鍵,那麼,為什麼這裡有很多貿易與商業,卻沒有財富?
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到人們開始困惑,因為答案並不明顯,除非你對經濟有一定的認識。隨便一個訪客都可能簡單地做出海地很窮是因為被美國這個北方鄰國給剝削的結論。如果我們不吞食這麼多全球財富,這些財富就可以更均勻地分配到包括海地的地區。另一種理論可能會說是少數跨國公司甚至是那些救援工作者,都以某種方式竊取這些財富,讓海地人民無法取得。
這些並不是愚蠢的理論。這些都只是理論,既不會被證實,也不會被單純事實給反駁。只有在你瞭解經濟學的核心之後,這些理論才會被證明是錯的。事情是這樣:商業和貿易是財富積累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另一個必要條件是寶貴的資本機制。
什麼是資本?資本是一種為了進一步生產而生產,而不是為了消費而生產的商品(或服務)。資本產業的存在意味著生產過程的數個階段,或者是生產結構中成千上萬的步驟。資本是一種產生B2B貿易,並擴展勞動力、公司、工廠甚至專業化分工的機制,讓一般的生產本身大多不用於最終消費,而是用於生產其它的商品。
資本並不像是具體的商品那麼好定義,商品通常有許多特定的用途,資本可以說是物品的目的。資本是為了要橫跨一段長時間,並以提供最終消費為目標。資本被用於生產的龐大結構中,因而能夠持續1個月、1年、10年或甚至50年。最早(最高)階段的投資,遠遠早於最終消費的回報。
正如海耶克在《The Pure Theory of Capital》所強調,資本的另一種定義是一種非永有性資源,必須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維持,以提供持續收入。這意味著,僱主必須在一段生產過程中,能夠聘請工人、更換零件、提供安全並維持運作。
在已開發國家裡,絕大多數的生產活動都參與在這些資本品部門中,而不是最終消費品部門。Rothbard在《Man, Economy, and State》寫道,事實上,在任何給定的時間內,這整個結構都由資本家擁有。必須強調的是,要是讓單一資本家擁有整體結構與這些資本品,這對他沒什麼好處。
為什麼如此?因為所有資本品的價值測試都得靠最終消費品的價格水平。最終消費者是最富有之資本家的主人。
很多人(我是其中之一)反對資本主義一詞,因為它意味著自由不過就資本所有者的特權。
但將資本主義用在已開發國家確實合理:資本品產業的發展、積累和精密性,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不同於未開發國家的特徵。
資本品行業的蓬勃發展是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巨大貢獻。
資本主義並不是在歷史上的某個特定時刻突然出現,正如Mises所言,資本主義是財富大規模民主化的開始。
日益增多的財富是生產需求擴展的特點。這些在海地幾乎不存在。大多數人都從事短期商業活動。他們過一天是一天。他們為了今日而交易。他們為了今日而計劃。他們的時間跨度必然很短,而他們的經濟結構則反映出這種特徵。出於這個原因,海地人民所有的辛勞、貿易和忙碌,就像踩著固定不動的腳踏車。你辛勤地工作又工作,但事實上並沒有向前移動。
我覺得這很有趣,許多人看著四周狂熱工作與生產的海地人民,很容易就錯過了這一點,人們似乎從來沒看清立足點。要是沒有經濟學見解,幾乎不可能看到隱形的原因:允許經濟增長的資本不存在。而這是持續貧窮的核心原因,畢竟,這是人類的自然生存狀態。需要一些英勇、特殊、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東西,才能挖掘出資本。
現在的問題變成為什麼沒有資本。
答案是政權。眾所周知,在海地,任何財富積累都會讓自己變成目標,如果不是一般民眾(對財富感到疑心,多半還出於善意)的目標,就肯定是政府的目標。海地的政權,不管是誰當局,就像隻貪婪的放養狗,尋求吞噬恰好出現的任何私人財富。
這創造出比「政權的不確定性」更糟的問題。政權是可以肯定的:它肯定永遠會偷它能偷的所有東西。那麼,為什麼人們不把票投給好人,把壞人趕出去呢?嗯…像我們這些對於民主有點經驗的美國人都知道:根本沒有好人。這個系統由國家所擁有,而且根植於邪惡。改革始終都是幻覺,是讓大眾消費的虛構。
海地政府始終以特有方式保有海灣地區的繁榮,這相當有趣。它們在那裡不會激烈執行課稅、法規或者是國有化來破壞國家。那裡的人們絕大多數從來不用面對政府官員、也不需要那些紙上作業或忍受官僚作風,真的。政府只有在想要搶劫東西的時候才出現。政府搶劫可預測又一貫。僅此便足以保證永久的貧困。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大量美國人堅信如果自給自足、本地購買、維持小規模公司、避免使用家電等現代化便利設施、只用天然產品、沒收那些富有的儲蓄者、騷擾那些資本階級直到他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並消失,我們都將變得更好。這種天堂有個名字,叫做海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