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莉瑋
圖:Thomas Hawk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It's a Jetsons World: Private Miracles and Public Crimes》書中的「Does Favoring Free Enterprise Mean Favoring “Business”?」,Jeffrey A. Tucker用當代案例說明政治上所謂「親企業」,事實上不過就是政府與大企業壟斷市場、斬斷競爭、扼殺自由,形成寡頭政治聯盟的重新包裝爾爾。
偏好自由企業是不是就意味著偏好「企業」?|Does Favoring Free Enterprise Mean Favoring “Business”?
作者:Jeffrey A. Tucker
譯者:吳莉瑋
美國的政治言論似乎有個固定週期,就像時鐘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最近好像在重溫柯林頓時期。
故事是這麼說的。抱著左翼思想的民主黨政府當選,用盡全力推動一系列愚蠢的改革,譬如社會化雛形的醫療系統,改革引來反彈後,統治者們重新思考,然後又往右傾,透過讚美成就美國生活之企業部門所作的貢獻,搖身一變成為「中間派」。
大部分這些宏偉的轉變,譬如歐巴馬最近的這套,都是幻覺且毫無意義。這就像是在一台開往預定方向的汽車上潑一道新顏色的油漆,目的是要繼續愚弄人民,讓人民以為那是一台前往不同方向的不同汽車。
讓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左派們的說辭和用法。在他們的想像中,自己遇到麻煩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太過於偏好政府而不夠偏好「企業」,此處的企業是這些左派所理解的企業。當他們發現「私營部門」或甚至是「資本主義」這類詞彙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改變」。
這一切都是表面工夫,這些改變表明了左派所接受的是資本主義的滑稽模仿:他們相信的資本主義,偏好社會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資本所有者。所以,如果社會主義的行程開始出了問題,他們就開始以「友好自由企業」之名,把手伸到企業巨頭上。
瞧瞧歐巴馬伸手企業的可悲嘗試。當局聲稱,政府正在審查政府規章,要找到那些成本超過好處的規定。嗯,如果把能源部、教育部和勞工部改成體育館的話,我們可以在此取得一些進展,但政府想的可不是這個。你可以去Regulations.gov網站逛逛然後留下評論,前提是如果你搞得懂這個網站的話。我在上頭看到了一些典型的胡說八道,有關家庭能源升級的空口白話,但毫無疑問的,這個網站比起政府的工作命令還安全一點。
歐巴馬在白宮也成立了一些新東西,譬如就業與競爭力委員會,這個組織據稱代表他的新中心主義。誰是這個組織的頭?可不是我家附近的餐廳老闆,而是GE的執行長Jeff Immelt。這應該代表了某種當局換新血的信號。
在歐巴馬顧問的想像中,歐巴馬形象變差是因為他太親近大政府策略(這種想像打哪來的?),嗯,所以,現在是時候來作跟柯林頓一樣的事,親近企業來扭轉形象,因此,出現了這個新的委員會與任命。
是的,這在許多層面上都是個騙局。在此,第一個大錯是心理習慣,許多人認為大政府和大企業在某種程度上相斥。但美國歷史從開始到現在,都表明事實正好相反。從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到高盛集團,仔細看看歷史就會發現,每次主要的政府擴張,背後都有對應部門的大企業施壓與支持。
在19世紀的重商主義中,誰是贏家?誰在伍德羅.威爾遜的社會主義戰爭中竄出頭來?誰是羅斯福新政背後的主要經濟力量?美國生活中的哪個部分,在二戰與冷戰期間變得像土匪?1960與70年代的醫療照護與就業環境法規又如何?企業精英在背後推動每一次的利維坦政府擴張,無一例外。
Thomas DiLorenzo仔細紀錄了19世紀的歷史。Murray Rothbard揭露了企業在一戰中的角色。Butler Shaffer在其巨作《In Restraint of Trade》中記錄了戰後的羅斯福新政。John T. Flynn徹底揭露新政這場喧騰。Robert Higgs傑出的作品《For a New Liberty》表明冷戰與冷戰結束後的激進親企業。而這只是美國的案例:在每一個國家干預接管自由競爭的國家中都是如此。
為了看清為何如此,我們必須瞭解幾塊拼圖。大企業對於盡其所能地擊垮後進有著極高興趣。在自由市場中,他們透過以較低價格提供更好的產品來達成目的。但這可是硬頸生活。要在這場你死我活的競爭中留在前茅,耗費所有能量。利潤總是以不預期的方式受到威脅。市占率從沒有真正的確定安全。在這個系統中的資本家,簡直就像消費者的奴隸,而且總是會出現新的企業家帶著更好的想法進入市場。就算是龐大的公司也不能肯定自己挺得住這些。
在混合經濟中,政府本身變成罪惡的機會。資本家迫不及待地跳出這場競爭,紛紛攏絡掌權者。他們要幹什麼?授予人情、特權、安全、保護失敗,最重要的是,透過強加大企業已經吸收的成本在那些利潤較少的競爭對手上,打擊競爭。
這就是最低工資、勞健保還有任何強加到整個企業部門法規的緣由:這是市場中的主導者所採取的戰術行動。監管機構要是沒有來自商業利益的壓力與協商,根本就不會有任何動作。
反壟斷是經典案例(保護大企業免於競爭),但勞動、健康、環境還有其它的要求也是如此。專利是如此。巨幅通膨是如此。高稅賦是如此。職場福利是如此。消費者產品法規還有其它所有一切,都是如此。這些都是市場巨頭的卡特爾機制,而對那些小傢伙的說辭僅是政治藉口。
Ludwig Erhard的書對我影響深遠,他是深受Mises影響的德國戰後經濟改革者,他是國家干預主義的熱血對手,所謂德國戰後奇蹟幾乎能全數歸功於他。書中深具耐心又具說服力的論據,支持自由競爭並且呼籲擺脫戰爭期間的卡特爾,德國的企業受益於它。這本書本身就相當傑出,但更有意思的,是它的目標讀者:不是消費者、不是知識份子、不是選民,而是企業。Erhard深知許多人似乎不知道的事,也就是企業部門中支持自由市場的最少。但這是最需要聽取自由市場信息的部門。
GE的案例變得再清楚不過,它就像以往的東印度公司一樣和政府連成一氣。Immelt先生本身就是個例證:他不是自由企業的擁戴者,而是法規、綠能補貼、高能源管制壁壘的熱心支持者,他不支持自由貿易而是出口導向的貿易,他是大聲說話的宣傳隊,因為他的公司最終將受益於干預主義。這個傢伙在權力的殿堂中找到舒適的歸宿,推動所有政府也會喜歡的各種政策。
讓我們回頭看看歐巴馬的新「中間主義」。讓我感到困惑的是這些左派認為這能愚弄所有人。理想左派對於歐巴馬的轉變無疑地感到不悅,但這些人真的天真到相信支持大企業將替所謂大政府沾上汙點?至於那些商界共和黨人,難道他們真的會被愚弄,相信歐巴馬這種新的友善真的是為了私營部門的利益?
Mises在他鼓舞人心的《Liberalism》書中(這些年來本書仍是自由的聖經)寫道,自由不是在指支持企業部門,企業部門往往是最強悍的自由對手。
我們難道沒有從布希與歐巴馬的紓困中學會教訓?這些紓困都被設計用來私有化大企業的利潤,社會化大企業的虧損。這些紓困措施,跟穩定宏觀經濟或社會大眾利益一點關係也沒有,這些紓困不過就是掠奪社會以圖利通用汽車跟AIG這些大銀行和大企業,國家的紓困措施是用來保護國家的朋友,讓它們應付市場的變化。
Mises接著道出自由主義的悲劇。自由主義身為一種學說,它不偏好任何單一特殊利益,當然也不偏好任何政黨。但它長期而言卻是整個社會的利益,事實上,它是文明的源泉。出於這個原因,Mises認為,各行各業都需要獻身支持自由主義。否則,我們最終剩下的都只是虛假變革的無限循環,就像我們透過檢視歷史上的第二任期總統所觀察到的那樣。
圖:Thomas Hawk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It's a Jetsons World: Private Miracles and Public Crimes》書中的「Does Favoring Free Enterprise Mean Favoring “Business”?」,Jeffrey A. Tucker用當代案例說明政治上所謂「親企業」,事實上不過就是政府與大企業壟斷市場、斬斷競爭、扼殺自由,形成寡頭政治聯盟的重新包裝爾爾。
偏好自由企業是不是就意味著偏好「企業」?|Does Favoring Free Enterprise Mean Favoring “Business”?
作者:Jeffrey A. Tucker
譯者:吳莉瑋
美國的政治言論似乎有個固定週期,就像時鐘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最近好像在重溫柯林頓時期。
故事是這麼說的。抱著左翼思想的民主黨政府當選,用盡全力推動一系列愚蠢的改革,譬如社會化雛形的醫療系統,改革引來反彈後,統治者們重新思考,然後又往右傾,透過讚美成就美國生活之企業部門所作的貢獻,搖身一變成為「中間派」。
大部分這些宏偉的轉變,譬如歐巴馬最近的這套,都是幻覺且毫無意義。這就像是在一台開往預定方向的汽車上潑一道新顏色的油漆,目的是要繼續愚弄人民,讓人民以為那是一台前往不同方向的不同汽車。
讓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左派們的說辭和用法。在他們的想像中,自己遇到麻煩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太過於偏好政府而不夠偏好「企業」,此處的企業是這些左派所理解的企業。當他們發現「私營部門」或甚至是「資本主義」這類詞彙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改變」。
這一切都是表面工夫,這些改變表明了左派所接受的是資本主義的滑稽模仿:他們相信的資本主義,偏好社會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資本所有者。所以,如果社會主義的行程開始出了問題,他們就開始以「友好自由企業」之名,把手伸到企業巨頭上。
瞧瞧歐巴馬伸手企業的可悲嘗試。當局聲稱,政府正在審查政府規章,要找到那些成本超過好處的規定。嗯,如果把能源部、教育部和勞工部改成體育館的話,我們可以在此取得一些進展,但政府想的可不是這個。你可以去Regulations.gov網站逛逛然後留下評論,前提是如果你搞得懂這個網站的話。我在上頭看到了一些典型的胡說八道,有關家庭能源升級的空口白話,但毫無疑問的,這個網站比起政府的工作命令還安全一點。
歐巴馬在白宮也成立了一些新東西,譬如就業與競爭力委員會,這個組織據稱代表他的新中心主義。誰是這個組織的頭?可不是我家附近的餐廳老闆,而是GE的執行長Jeff Immelt。這應該代表了某種當局換新血的信號。
在歐巴馬顧問的想像中,歐巴馬形象變差是因為他太親近大政府策略(這種想像打哪來的?),嗯,所以,現在是時候來作跟柯林頓一樣的事,親近企業來扭轉形象,因此,出現了這個新的委員會與任命。
是的,這在許多層面上都是個騙局。在此,第一個大錯是心理習慣,許多人認為大政府和大企業在某種程度上相斥。但美國歷史從開始到現在,都表明事實正好相反。從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到高盛集團,仔細看看歷史就會發現,每次主要的政府擴張,背後都有對應部門的大企業施壓與支持。
在19世紀的重商主義中,誰是贏家?誰在伍德羅.威爾遜的社會主義戰爭中竄出頭來?誰是羅斯福新政背後的主要經濟力量?美國生活中的哪個部分,在二戰與冷戰期間變得像土匪?1960與70年代的醫療照護與就業環境法規又如何?企業精英在背後推動每一次的利維坦政府擴張,無一例外。
Thomas DiLorenzo仔細紀錄了19世紀的歷史。Murray Rothbard揭露了企業在一戰中的角色。Butler Shaffer在其巨作《In Restraint of Trade》中記錄了戰後的羅斯福新政。John T. Flynn徹底揭露新政這場喧騰。Robert Higgs傑出的作品《For a New Liberty》表明冷戰與冷戰結束後的激進親企業。而這只是美國的案例:在每一個國家干預接管自由競爭的國家中都是如此。
為了看清為何如此,我們必須瞭解幾塊拼圖。大企業對於盡其所能地擊垮後進有著極高興趣。在自由市場中,他們透過以較低價格提供更好的產品來達成目的。但這可是硬頸生活。要在這場你死我活的競爭中留在前茅,耗費所有能量。利潤總是以不預期的方式受到威脅。市占率從沒有真正的確定安全。在這個系統中的資本家,簡直就像消費者的奴隸,而且總是會出現新的企業家帶著更好的想法進入市場。就算是龐大的公司也不能肯定自己挺得住這些。
在混合經濟中,政府本身變成罪惡的機會。資本家迫不及待地跳出這場競爭,紛紛攏絡掌權者。他們要幹什麼?授予人情、特權、安全、保護失敗,最重要的是,透過強加大企業已經吸收的成本在那些利潤較少的競爭對手上,打擊競爭。
這就是最低工資、勞健保還有任何強加到整個企業部門法規的緣由:這是市場中的主導者所採取的戰術行動。監管機構要是沒有來自商業利益的壓力與協商,根本就不會有任何動作。
反壟斷是經典案例(保護大企業免於競爭),但勞動、健康、環境還有其它的要求也是如此。專利是如此。巨幅通膨是如此。高稅賦是如此。職場福利是如此。消費者產品法規還有其它所有一切,都是如此。這些都是市場巨頭的卡特爾機制,而對那些小傢伙的說辭僅是政治藉口。
Ludwig Erhard的書對我影響深遠,他是深受Mises影響的德國戰後經濟改革者,他是國家干預主義的熱血對手,所謂德國戰後奇蹟幾乎能全數歸功於他。書中深具耐心又具說服力的論據,支持自由競爭並且呼籲擺脫戰爭期間的卡特爾,德國的企業受益於它。這本書本身就相當傑出,但更有意思的,是它的目標讀者:不是消費者、不是知識份子、不是選民,而是企業。Erhard深知許多人似乎不知道的事,也就是企業部門中支持自由市場的最少。但這是最需要聽取自由市場信息的部門。
GE的案例變得再清楚不過,它就像以往的東印度公司一樣和政府連成一氣。Immelt先生本身就是個例證:他不是自由企業的擁戴者,而是法規、綠能補貼、高能源管制壁壘的熱心支持者,他不支持自由貿易而是出口導向的貿易,他是大聲說話的宣傳隊,因為他的公司最終將受益於干預主義。這個傢伙在權力的殿堂中找到舒適的歸宿,推動所有政府也會喜歡的各種政策。
讓我們回頭看看歐巴馬的新「中間主義」。讓我感到困惑的是這些左派認為這能愚弄所有人。理想左派對於歐巴馬的轉變無疑地感到不悅,但這些人真的天真到相信支持大企業將替所謂大政府沾上汙點?至於那些商界共和黨人,難道他們真的會被愚弄,相信歐巴馬這種新的友善真的是為了私營部門的利益?
Mises在他鼓舞人心的《Liberalism》書中(這些年來本書仍是自由的聖經)寫道,自由不是在指支持企業部門,企業部門往往是最強悍的自由對手。
我們難道沒有從布希與歐巴馬的紓困中學會教訓?這些紓困都被設計用來私有化大企業的利潤,社會化大企業的虧損。這些紓困措施,跟穩定宏觀經濟或社會大眾利益一點關係也沒有,這些紓困不過就是掠奪社會以圖利通用汽車跟AIG這些大銀行和大企業,國家的紓困措施是用來保護國家的朋友,讓它們應付市場的變化。
Mises接著道出自由主義的悲劇。自由主義身為一種學說,它不偏好任何單一特殊利益,當然也不偏好任何政黨。但它長期而言卻是整個社會的利益,事實上,它是文明的源泉。出於這個原因,Mises認為,各行各業都需要獻身支持自由主義。否則,我們最終剩下的都只是虛假變革的無限循環,就像我們透過檢視歷史上的第二任期總統所觀察到的那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