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作】美國鋼琴業的終結|The End of the U.S. Piano Industry


文:吳莉瑋
圖:Яick Harris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It's a Jetsons World: Private Miracles and Public Crimes》書中的「The End of the U.S. Piano Industry」,Jeffrey A. Tucker用美國鋼琴產業的例子,說明所謂「政府應該無條件保護不可或缺的基礎工業」,是個不必要的謬誤。

鋼琴是這樣,汽車也是。

美國鋼琴業的終結|The End of the U.S. Piano Industry

作者:Jeffrey A. Tucker
譯者:吳莉瑋

現今,人們除了住房以外,最貴的東西可能是他們的車子,這個事實讓人們相信我們不可以讓汽車業死亡。要是沒有我們心愛的汽車業,我們就無法成為真正強大的國家,汽車業是我們國家福祉最基本的東西。在任何情況下,這是那些巨頭代言人會說的話。

那麼,汽車出現之前的時代又是如何呢?看看1870到1930年之間。很多人可能會對此感到驚訝,當時每個家庭除了住房之外,會買的最貴的東西就是鋼琴。每個人都得有一台鋼琴,那些沒有鋼琴的人都渴望擁有一台。鋼琴就像是一座獎盃,生活最基本的部分,賣出數億萬台。

以下消息也很新奇。1850年之前的美國人大多進口鋼琴。美國幾乎不存在鋼琴製造業。而1850年以後發生巨大變化,龐大的美國鋼琴業開始蓬勃發展。鍍金時代人口大幅增長。到1890年時,美國占了世界鋼琴市場的一半。1890年到1928年間,鋼琴年銷售額從172,000台到364,000台不等。看起來好像會無盡地驚人增長。

鋼琴被用在各間教室中,當時音樂教育被認為是良好的教育基礎。在錄音技術與iPod出現之前,美國人會在家裡辦演奏會,鋼琴是所有娛樂的基礎。美國人總是買不夠,而民營企業則樂於回應生產。

紐約、波士頓和芝加哥是這些鋼琴公司的大本營。一間成立於1823年的公司製造了偉大的克林(Chickering)鋼琴,替全世界帶來悠揚的樂音。波士頓的Hallet and Davis、紐約的J. and C. Fischer,還有芝加哥的Strich and Ziedler、Hazelton、William Knabe、Baldwin、Weber、Mason and Hamlin、Decker and Sons、Wurlizer、Steck跟Kimball,最後還有Steinway。

美國鋼琴業在世界上的規模最大,這並不是因為美國人有想出新的偉大製造技術,雖然確實有些創新,但主因是經濟條件最有利於鋼琴製造。

隨著鋼琴行業崛起,廣告設備大量盛行。鋼琴廣告無處不在,正如一本舊旅遊雜誌所示。人們普遍認為花錢買鋼琴並不是消費,而是一種投資。所支付的錢會被嵌入這個美麗又有用物品上。你總是可以用更高的價格賣掉,事實上也大多如此。因此,人們會為了這些樂器做出很大的犧牲。

隨著鋼琴製造業的爆炸性成長,服務鋼琴市場的上下游商店也隨之而生。鋼琴調音當時是龐大的行業。零售商店無處不在,而樂譜的生意也隨之成長。你有沒有注意到,大城市裡的典型音樂商店,都是40、50甚至100年前成立的家族企業?這是過往工業的尚存餘味。

這些都在1930年再次改變,該年是美國鋼琴風光的最後一年。鋼琴銷售持續不斷下跌,這個曾是美國人鐘愛的行業開始進入困難時期,一個一個地餓肚子。二戰結束後,這個趨勢繼續下去,越來越多的鋼琴移往海外製造。

到了1960年時,出現第一個出來爭奪美國剩餘市場的重大國際挑戰。日本當時的產量已經是美國的一半。到了1970年時,一場革命使得日本的生產超過美國,而美國鋼琴業則一路衰退。1980年時,日本的產量是美國鋼琴產量的兩倍多。而後,鋼琴製造移往韓國。今天,中國是世界的鋼琴生產中心。你可能已經在當地酒吧看過這些中國製造的鋼琴。

而我們曾經鐘愛又不可替代的美國鋼琴業發生了什麼事?Steinway以生產很少有人買得起的豪華樂器生存了下來(有讀者注意到Baldwin也存活至今)。Mason and Hamilin從高階市場捲土重來。其他的不是移往海外、更換擁有者,就是被完全消滅。

有人在乎這些嗎?沒有太多人在乎這個。身為一個國家或身為個人,我們有因此被摧毀嗎?不盡然。這只不過是經濟事實。鋼琴的需求下降,生產鋼琴的成本在別的地方便宜得多。

有些鋼琴愛好者看到這裡會說,老兄,你有夠粗魯。你去聽聽老式克林的聲音,馬上可以聽出差異。它溫暖又美妙,簡直就是交響樂。它的音質圓潤又完美,足以匹配最好的劇目。相較而言,中國鋼琴的音質尖銳,聽起來像個木琴。你完全無法在那種垃圾上彈舒伯特或布拉姆斯。沒有人願意聽那種東西。當鋼琴的聲音聽起來像真的音樂時才會帶回昔日美好時光!

唔…你還是可以得到老式克林的聲音,甚至是紐約製造。你可以買Steinway。當然,你必須支付50,000美元以上,甚至高達120,000美元,但是你可以買。你說是買不起嗎?都是你的話。這只是優先次序的問題罷了。你可以放棄你的房子,住在很小的公寓,然後擁有最華麗的樂器。無論如何,如果你要求要用很低的價格買一架厲害的鋼琴,一點經濟意義都沒有,因為那種現實並不可能。

同樣的,很多人會哀嘆美國汽車業的失落,雄辯1957年雪佛蘭的輝煌歲月還有一些有的沒的。但我們需要承認這些都是過去。經濟學要求的是向前走,我們要面對眼前事實,對成本與價格、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係進行冷靜又實際的評估。我們必須學會去喜歡這些社會動力,因為它們是唯一可以保持我們理性使用資源並好好活著的東西。如果沒有它們,世界只會出現浪費和混亂,最終導致飢餓和死亡。我們根本無法置身於經濟現實之外。

比方說,羅斯福曾經倡議援助鋼琴業甚至採取國有化。這會讓相同的企業幾十年來都製造相同的東西,但這不會阻止日本鋼琴業在1960到1970年代搶攻市占率。美國人會更喜歡購買日本鋼琴,因為它們更便宜。美國鋼琴會因為國有化,品質將會不斷下降到跟1960年代的蘇聯汽車差不多。當然你也可以設定關稅障礙,強迫美國人接受美國鋼琴。但這件事仍阻止不了:需求仍會崩潰。鋼琴還是得要有市場。但就算命令每個人都要擁有一台鋼琴,你也沒辦法讓人們去彈並且重視那些鋼琴。

最後你得捫心自問,這麼多補貼、關稅還有強制手段,只是為了去宣布某個基礎工業還存在,這真的值得嗎?嗯,到最後,就像我們從鋼琴工業所學到的那樣,那並不必要。它來,它去。世界就是這樣。這就是過程。這是自由市場帶動歷史進步的動力。謝天謝地,羅斯福沒有真的要去拯救美國鋼琴業!作為結果,美國人可以從世界各地用自己願意支付的價格買到各種樂器。

今時今日的政府更加囂張又荒謬,竟然相信透過立法程序可以拯救美國汽車業。政府願意補貼任何非經濟的活動,一年多過一年。如果泥巴派被宣布為基礎工業,政府甚至可以付錢給數以百萬計的人去製造泥巴派。你當然可以這麼做,但這些成本與結果又是如何?最終,政府也要面對經濟現實,就像我們每天在面對的那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