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莉瑋
圖:familymwr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Making Economic Sense》書中的《Why the Intervention in Arabia?》,說明布希「海灣戰爭」政績的真相,事實上,撇開那些有的沒的薄弱理由,石油戰爭的說法很正確,但是,所有這一切並非為了美國消費者而戰,而是洛克菲勒家族為了控制中東而戰,當然,花的全是美國納稅人的血汗錢。
為什麼干預阿拉伯?|Why the Intervention in Arabia?
作者:Murray Rothbard
譯者:吳莉瑋
近來對布希總統大規模干預阿拉伯的普遍喧鬧迷霧中,少數清醒的觀察家指出布希先生的戰略目標相當可疑地不明:捍衛沙烏地阿拉伯(該王國真的受到攻擊嗎?);將伊拉克趕出科威特;恢復布希所謂「科威特合法政府」(透過什麼過程成為「合法」?);推翻或謀殺 Saddam Hussein(要用誰或什麼替換他?);還是透過地毯式轟炸讓伊拉克回到石器時代?
然而,關於這更令人費解的問題討論就更少:為什麼我們突然深入阿拉伯?為什麼這樣歇斯底里?為什麼集結了越戰以來最龐大的軍事隊伍,把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等幾乎我們整個軍隊以及大量儲備,派駐到美國甚至不負條約義務的這個地點?
(1)大傢伙與小傢伙。
困惑我們這些人的事情,對於美軍「沙漠盾牌行動」的指揮官 General H. Norman Schwarzkopf 而言很清楚。在媒體追問下他越來越暴躁,他回答說:「難道你不讀報紙嗎?你們都知道為什麼我們來這裡。一個大傢伙打了一個小傢伙,我們來這裡是為了阻止它。」
他明顯採用警方行動的比喻。大傢伙打了小傢伙,街角的警察上前進行干預以制止侵略。
不幸的是,在進一步的分析中,警方行動的比喻帶出了比答案更多的問題。明顯的問題:為什麼是美國自聘為國際警察?警察看到壞傢伙逃進自己的社區裡,並不會集結巨大警力環繞整個社區,企圖餓死整個社區來找出那個壞傢伙。警察更不會對該社區進行地毯式轟炸,並希望壞人在轟炸過程中被殺死。警察的重要原則,是在試圖逮捕罪犯的過程中不傷害無辜平民或是將無辜平民當成目標。
另一個關鍵點:政府並不類似於個人。如果大傢伙欺負小傢伙,侵略者侵犯受害者的人身與財產權。但政府不能被假定為正當擁有領土財產權的無辜者。政府邊界並非私有財產的生產性收購,政府邊界幾乎是雙方政府過去相互侵略與脅迫的結果。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現有的每個國家都有絕對的權利,「擁有」或控制人為性邊界內的所有領土。
還有另一個問題是所謂美國警察保衛邊界的原則,尤其是那些小國邊界:那大美國政府不久前毅然入侵小巴拿馬邊界的行為要怎麼說?誰來替美國戴上手銬?一般的反駁都說美國正在「恢復」巴拿馬的自由選舉。然而,用這來合理化對伊拉克的干預很怪,因為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都是絕對專制的王室寡頭政治,是「民主」和「自由選舉」的彼端。
(2)Saddam Hussein 是大壞蛋,他是「巴格達屠夫」。
的確。但當他身為我們英勇盟友,對抗狂熱伊朗什葉派對海灣地區的可怕威脅時,也一樣是屠夫。順道一提,狂熱什葉派還在,但他們(以及敘利亞獨裁者 Hafez Assad 哈馬屠夫)似乎奇蹟般地變成我們反對 Saddam Hussein 的英勇盟國。
(3)但是未來(三年或十年)Saddam Hussein 可能獲得核武。
那又怎樣?美國因為與蘇聯的後冷戰時期,現今核武一應俱全,而幾十年來美國死對頭的蘇聯也擁有很多核武。那麼,為什麼現今對抗 Saddam 比以前反對蘇聯時更歇斯底里?此外,以色列已經擁有核武器很長一段時間,各擁核武的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也一度開戰。為什麼我們不擔心?
追溯到高度原則並不能成功解釋美國的干預。因此,許多觀察家改尋經濟學的解釋。
(4)石油戰爭。
某個媒體人指出,Saddam 入侵科威特並威脅其餘阿拉伯國家,帶來他將成為「世界石油之王」的危險。石油的解釋常常被套用在美國對抗伊拉克巨幅提高油價以保衛美國消費者。
然而,石油價格解釋同樣也有許多問題。相同的體制派,現在擔心高價石油將「威脅美國的生活方式」,但 1970 年代初期 OPEC 威脅抬高四倍石油價格,而我們當時遠比現在更依賴海灣地區石油時,體制派的態度冷靜且堅毅。為什麼當時美國沒有入侵沙烏地阿拉伯來降低石油價格?如果這麼關心消費者,為什麼這麼多的政客長期推動每加侖汽油收 50 美分的高稅?
確實,OPEC 的力量就像所有卡特爾一樣,顯然被消費者需求給嚴格限制,而它抬高石油價格的能力現今遠低於 1970 年代。在最佳估計下,即使 Saddam Hussein 征服整個海灣地區,也無法將油價提高到每桶 25 美元以上。但美國透過禁運、封鎖、戰爭和持續的威脅,已經成功地將原油價格抬高為每桶 40 美元!
事實上,布希大規模干預以抬高石油價格,而不是降低石油價格,將是更合理的假設。考慮到布希的副總統訪問沙烏地阿拉伯以敦促提高石油價格、布希與德州石油公司及石油巨頭們的長期聯繫,以及德州近年的景氣低迷,這個預感假設開始看來太可信。
但是對布希干預最有可能的解釋尚未被提出。這種解釋的重點不是石油價格,而是石油供應,特別是在此供應下的利潤。當然,如 Joe Sobran 所強調,Saddam 不打算控制石油,他不想破壞石油供應或他希望將購買石油的全球客戶。
1930 年代以來,Rockefeller 相關集團與其他西部石油巨頭和科威特與沙烏地阿拉伯之間有緊密聯繫,享有絕對特許權。二次大戰的那十年期間,沙烏地阿拉伯的 Ibn Saud 國王將他域內所有石油的壟斷特許權授予由 Rockefeller 所控制的 Aramco 公司,而 3,000 萬美元的特許權費用則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Rockefeller 施壓美國進出口銀行乖乖交出另一個 2,500 萬美元,給 Ibn Saud 以構建通往他主要皇宮的享樂鐵路,而羅斯福總統由戰爭資金秘密撥款 1.65 億美元,給 Aramco 公司建設跨越沙烏地阿拉伯的輸油管。此外,美國軍隊依令在鄰近 Aramco 油田的 Dhahran 建立機場與軍事基地,隨後,這幾百萬美元的基礎建設被免費移交給 Ibn Saud。
確實,1970 年代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逐漸「國有化」Aramco 公司,但並不影響溫馨的夥伴關係:沙烏地阿拉伯一半以上的石油仍由 Aramco 公司的老合夥公司出售給外面的世界。加上 Rockefeller 的 Mobil 石油公司,除了是 Aramco 公司的關鍵組成之一,它還與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進行兩項龐大合資計畫:煉油廠與石化廠,每項計畫都超過 10 億美元。
為了興建輸油管與煉油廠,Aramco 公司相關企業的加州標準石油公司(現今為 Chevron),從沙烏地阿拉伯開始施工時就帶入長期聯營的 Bechtel 公司。政治關係良好的 Bechtel(資助聯邦政府內閣部長 George Schultz 和 Casper Weinberger)正忙於建設造價 200 億美元的波斯灣新工業城市 Jubail,以及其他沙烏地阿拉伯的幾個大型計畫。
至於科威特則在 1930 年代將壟斷的石油開採權授予 Kuwait Oil Co.,該公司為海灣石油公司和英國石油公司合夥,現在科威特極富裕的 Sabah 執政家族擁有的大部分的英國石油公司,並在 Rockefeller 主導的大通銀行與花旗銀行存有受歡迎的巨額存款。
另一方面,伊拉克長期以來一直是無賴石油國家,某種意義上落於洛克菲勒與華爾街的集團之外。因此,當 8 月 2 日危機來襲時,包括大通與花旗等華爾街的大銀行都告訴記者,它們幾乎沒有任何伊拉克的未償還貸款與存款義務。
因此,布希的戰爭是場石油戰爭可能是對的,但並非為了提供美國消費者廉價石油的英勇戰鬥。布希在當上副總統之前是 David Rockefeller(大衛.洛克菲勒)勢力強大的三邊委員會成員。布希先生自己的石油勘探公司 Zapata,其資金源於洛克菲勒家族。因此,這個石油戰爭,是洛克菲勒為了控制中東所做的,沒那麼高貴的努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