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莉瑋
圖:swisscan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Making Economic Sense》書中的《Oil Prices Again》,Rothbard 解釋自由市場中「價格」取決於供給與需求,與成本並無直接關係,而價格波動在自由市場上扮演著「出清市場」的重要經濟功能,透過許多投機性商人的囤積或緩慢抬價,有助於緩和劇烈的供需市場波動。
自由市場並沒有保證「利潤」,預測未來能力越好、越能滿足消費者的人,越有機會透過投機性行為獲得利潤;而預測未來的能力較差、越不能滿足消費者的人,則可能因為最終發現只能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而蒙受損失。換言之,在眾多個體間自願交換行為交織而成的自由市場中,沒有所謂「合理」利潤,也沒有「合理」虧損。
油價爭議再起|Oil Prices Again
作者:Murray Rothbard
譯者:吳莉瑋
1970 年代的十年經驗顯示,在油品價格問題上,有的時候,我們的整個經濟教育都是在浪費時間,包括無數的課程、學生、教授和教科書。如果我們深思科威特危機的普遍反應時,似乎真是如此。
當伊拉克在 1990 年 8 月 2 日入侵科威特時,布希政府迅速組織石油禁運與軍事行動試圖恢復世襲酋長帝國,而批發和零售油價立刻上漲。兩天內,全國各地油價每加侖上漲 4 到 17 美分。歇斯底里立刻蔓延。
媒體專家、財經新聞中、專欄作家、各政黨的政客、公眾甚至是部分石油工業的反應都一致。不能接受價格上漲,這是「石油巨頭(Big Oil)」的打劫,他們構成邪惡的「價格詐欺」,原因很清楚:不合理的貪婪。
光傾倒石油來「褻瀆」質樸沙灘和湛藍海水不夠,納德主義的公民行動能源政策主任 Edwin Rothschild 推出「先發制人」的抗議:石油巨頭們對美國消費者的所為,就像 Saddam Hussein 對科威特的所為。聯邦政府、州政府與地方政府急忙開始調查「詐欺」。參議員 Stevens(R-Alaska)不祥地預言聖誕節的排隊加油,參議員 Lieberman(D-Conn)帶領反油的參議院鷹派,宣布:「消費者絕對沒有理由支付更高價格的油與燃氣費…它必須停止。」
在如此棒喝下,ARCO 迅速宣布為期一周油價凍結,還有其他油公司「自願」凍結的輿論。
我們再次陷入漏洞百出的經濟謬論大雜燴。讓我們從「貪婪」開始。絕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石油巨頭們比任何比小石油公司更貪婪,又或者是石油行業比其他任何行業更貪婪。而石油商人也不太可能突然在 8 月 2 日加劇貪婪,無論其商業規模大小。
事實上,市場價格並非取決於賣家意志。商人的定價基礎,並不是他們當天早上感到貪婪或「負責」。幾個世紀以來所建立的經濟理論,致力於展示一個偉大的真理:價格取決於買家需求(某個給定價格下消費者願意購買的商品或服務量)以及商品的供給或庫存。
透過平衡供給與需求的價格而達到「市場出清」;在市場價格下商品的供給量剛好等於消費者願意購買或持有的需求量。如果需求上升,採購將競高價格;如果供給增加,價格將下降。需求者包括消費者與生產者或商人,消費者的購買量取決於他們對商品的評價,而生產者或商人的需求則取決於他們期望消費者願意為了最終產品支付多少。目前產量,也就是未來供應量,將取決於商人預計消費者將在未來支付最終產品多少。
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時,石油市場的內行人馬上理解並預測未來石油供應將下降。(事實上,入侵前的幾個星期,伊拉克開始在科威特邊境裝備部隊時,因預期可能的入侵,原油價格便開始大幅上升。)如採購原油或囤積原油等市場動作並不是機械化進行:它們是具有見地之市場參與者預測市場未來趨勢的功能。
遠非破壞性或「不合情理」,這種投機性需求扮演重要的經濟功能。如果人們只是機械化行動而不會預測將來,突然截斷中東原油供應,將使市場供應下降,價格大幅上漲,進而干擾經濟運作。投機性預測能夠透過逐漸上升價格而緩和這種波動;如果供應突然大幅削減,投機者仍可以利用它們的石油或汽油庫存而在較低售價下獲利。總之,投機者透過預測未來將有助於平穩價格波動,隨著時間推移,能夠將石油或任何其他商品分配到它最有價值的用途。
一般公眾、媒體專家、政客甚至某些商人,似乎有種機械性格,腦中刻著從成本上加的「正義」定價模式。他們也承認,商人在生產成本上加一些「合理」利潤是正確的,但任何高過此種合理利潤的價格則會在道義上被譴責為過多「貪婪」。但生產成本並不直接影響價格,價格僅取決於供給與需求。
舉例來說,假設天上的甘露是極有價值的產品,剛好降臨在新澤西州某些土地上。甘露(非常稀有且有用)將獲得高價,即使土地所有者的「成本」為零(或有限的廣告和行銷費用)。自由市場上沒有保證的利潤。商人可能會發現自己只能以低於成本的價格賣出他的產品,從而蒙受損失;或者,他可以高於成本價格出售,並享受利潤。他預測得越好,所獲得的利潤越多。這,其實就是所謂企業家精神與利潤虧損系統的內容。
思想將產生後果;危險是我們將重複 1970 年代的災難,突然的高價(由當前與預期供應截斷造成)被視為石油商人的道德失敗,被認為要以政府強制性的最高價格管制防治。
以價格控制來阻止價格上漲,就像推低溫度計的汞柱來治癒發燒。它們是症狀,不是原因。因此,價格控制並不能阻止價格上漲,只會造成消費者短缺、資源配置扭曲,並推動黑市的價格上漲。消費者的情況比以前差得多。1970 年代末消費者排隊加油以及汽油短缺是由價格管制所造成;一旦允許汽油價格上漲來清除市場,使得需求等於供給,這些排隊加油的隊伍(包括射擊試圖插隊的駕駛)將神奇消失。
如果政客和學者用自己的解法,或許聖誕節時會出現排隊加油狀態;但原因是他們自己,不是小型石油公司或石油巨頭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