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莉瑋
圖:mugley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Making Economic Sense》書中的《Anatomy Of The Bank Run》,銀行擠兌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合法化的「部份準備金制度」詐欺,由於此種先天性不良,使得幾乎所有銀行都不具清償債務的能力,因此,一旦公眾信心動搖就很容易發生擠兌的銀行倒閉骨牌效應。在自由市場下,銀行擠兌是市場用來檢核不健全銀行的重要工具,但隨著政府介入,為了拯救那些先天不良的銀行,我們都付出了可怕的代價:慢性且無止盡的通貨膨脹。
剖析銀行擠兌|Anatomy Of The Bank Run
作者:Murray Rothbard
譯者:吳莉瑋
懷舊愛好者對於以下場景相當熟悉:通宵排隊等待銀行營業(首先是俄亥俄州,接著在馬里蘭州);華而不實地保證銀行安全並要人們回家;固執的存戶堅持要提領存款;政府隨之關閉銀行的同時,銀行仍被允許持續向其借款人收債。
換句話說,政府並非保護私有財產權與合約履行,而是透過禁止存戶從銀行取回自己的錢而故意侵害存戶的財產權。
所有的一切,當然都是 1930 年代初大規模銀行擠兌的重播。表面上,此弱點是因為這些失敗的銀行由私人或州立存款保險機構擔保,這讓銀行透過改由聯邦政府承保而輕鬆擋住風暴。(FDIC 擔保商業銀行;FSLIC 擔保儲蓄與貸款銀行)
但是,為什麼?聯邦政府有什麼無論是民營企業或州政府都拿不出來的靈丹妙藥?私人保險機構的捍衛者指出,私人保險機構的財務狀況在技術層面上比 FSLIC 或 FDIC 良好,因為他們擁有更高比例的擔保總額美元儲備。為什麼在其他所有業務都遠優於政府的民營企業,在這個領域卻具有這樣的缺陷呢?貨幣到底有何需要聯邦政府管控的特殊之處?
解決這個難題的答案,其實就在因壯觀的劣質貸款而造成操業者數目下挫後,俄亥俄州和馬里蘭州 S&Ls 的痛苦聲明。他們實際上是在抱怨:「真可惜,不健全的銀行將其他健全銀行也拖下水!」
但是,什麼樣「健全」的銀行會因為某些耳語與下跌的公眾信心而迅速倒塌?有什麼其它行業會因為一些謠言或隱喻的質疑就把看來堅固的公司給擊倒?銀行到底有什麼特別,使得公眾信心扮演決定性與壓倒性的重要作用?
答案就在於我們銀行體系的本質,事實上,無論是商業銀行或儲蓄銀行(互助儲蓄及儲蓄與貸款)都系統性採用部份準備金制度:即,他們手頭上的現金比清償債務的需求要小得多。對於商業銀行而言,存款準備金的比例現在是 10% 左右;儲蓄銀行則更少。
這意味著那些認為自己在銀行有 10,000 美元存款的人被誤導了;比例的意思就是,銀行只有 1,000 美元或更少。然而,無論是支票存戶還是儲蓄存戶都認為他們可以隨時依照需要贖回自己的錢。顯然,這種在其它行業被認為是依賴騙局的詐欺系統,靠的是信心的把戲:也就是說,它能運作這麼長的時間只是因為存戶沒有發生恐慌而試圖取出他們的錢。信心至關重要的,也被誤導。這就是為什麼一旦公眾開始恐慌並擠兌銀行後,銀行無法抵抗與停止。
我們現在知道,為什麼民營企業承保存款保險業務會表現得如此糟糕。民營企業只在其營運業務合法且有用時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不可能去擔保某間基礎不健全的公司,甚至整個行業。本質上無力清償債務的部份準備金銀行無法投保。
那麼,聯邦政府的神奇藥水為何?為什麼每個人都相信 FDIC 和 FSLIC,即使它們的存款準備金比例低於私人機構,即使它們也只有一小部分的擔保存款總額現金來阻止任何銀行擠兌?答案很簡單,因為每個人都正確地意識到,只有聯邦政府可以印製法定貨幣,而不是州政府或私人公司。大家都知道如果發生銀行擠兌,美國財務部可以簡單地下令美聯儲印出任何存戶想要的足夠現金來擺脫困境。美聯儲有權無限制地印製美元,正是這種通膨的無限權力在背後支撐部分準備金銀行系統。
是的,FDIC 和 FSLIC 可行,但這只是因為無限印鈔的壟斷權力可以用來拯救地球上的任何公司或個人。在 1933 年之前,透過嚴重的銀行擠兌來持續檢核銀行體系,防止任何大量的通貨膨脹。
但現在,銀行擠兌的時代已結束,至少在絕大多數依附聯邦存款保險的銀行,而我們則不斷地付出可怕代價來拯救銀行:慢性且無限制的通貨膨脹。
如果要結束通貨膨脹,不僅要廢除美聯儲還要廢除 FDIC 和 FSLIC。最終,銀行的待遇要像其他行業的任何公司一樣。簡言之,如果它們不能履行合約義務,將被要求破產與清算。看著移除政府工具之後還有多少的銀行能繼續生存,這具有教育意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