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作】股票、債券與傻瓜的操作|Stocks, Bonds, And Rule by Fools


文:吳莉瑋
圖:Stuck in Customs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Making Economic Sense》書中的《Stocks, Bonds, And Rule by Fools》,Rothbard 列出柯林頓政府如何以偽裝成經濟理論的荒謬謊言來哄騙民眾,同時指出此種普遍性的蕭條原因在於美聯儲的信用擴張,而此種巨幅信用擴張進入股市與債卷市場後,Rothbard 也提出他的預測:面臨衰退與崩潰的股市。此篇文章發表於 1994 年,而 2000 年的網路泡沫崩潰還有 2009 年的金融危機,似乎也可悲地一再重覆證明 Rothbard 預測的「通膨性繁榮崩潰」。

股票、債券與傻瓜的操作|Stocks, Bonds, And Rule by Fools

作者:Murray Rothbard
譯者:吳莉瑋

政客、編制經濟學家還有那些財經媒體從來沒好過的經濟頭腦,在最近幾年跌落新低。這種混亂、自我矛盾與普遍性地腦殘,從未如此猖獗。現在幾乎任何事件都可以歸咎於任何原因,有些甚至是幾周前還完全相反的理由。

如果美聯儲提高短期利率,同一個分析師會在說明一件事時提到長期利率將很快提高,並在說明另一件事的時候提到長期利率必然降低:以充滿信心又絕對權威的語氣,宣告每一個充滿矛盾的陳述。公眾沒有因為這些經濟學家和金融專家(更別提政客)簡直是一大幫傻瓜和騙子而解僱他們,真是一個奇蹟。

在過去的一年半中,柯林頓政府為了讓每一篇財經新聞都充滿樂觀,這種偽經濟的哄騙方式,已經加碼變成編造的胡言亂語。失業率上升?這是好事,你看,因為失業率上升意味著通貨膨脹的威脅減少,通貨膨脹的威脅減少意味著利率將下降,利率將下降意味著失業率將很快下降。而且,我們不再把裁員稱為「失業」,我們叫它「企業瘦身」,這意味著經濟上會得到更多的生產力,所以很快就會降低失業率。

此外,在柯林頓學以前的經濟學,所有的經濟學思想都認為,經濟衰退期間的增稅是「不好的」。但柯林頓在經濟衰退期間的巨大增稅卻變成經濟傑作,你看,因為這將降低赤字,而降低赤字也就會反過來降低利率,降低利率就會帶我們走出經濟衰退。

什麼,你說,不像柯林頓保證的那樣利率下降,利率其實漲了?不過沒關係,因為,你看,高利率會檢核通貨膨脹,然後讓利率下降,所以我們一直是正確的!然後,下降就是上升,上升就是下降,一圈又一圈,沒人知道會停在哪裡。

任何看起來理智的經濟現狀評估都讓問題更糟,因為這些評估都基於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自封「科學」方法紀錄的商業周期,而這些資料在過去半個世紀中被視為聖經。在此架構中,注意力被放在找出精確的商業週期高峰日與低谷日,忽視了這兩個日期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當 1992 年某月被正式宣布為「低谷」後,其後的每一個期間在定義上都是「復甦」,僅管這個疲軟的「復甦」只比前一個「蕭條」好一厘米。然而,從常識的觀點看,事實上,假若我們只是比經濟衰退最嚴重的時候好一點點,這並不能被視為是「復甦」。

現在,讓我們嘗試消除當代兩個最常見也最令人震驚的經濟學謬誤。首先是低利率的迷戀。這讓我想起了二戰期間南太平洋地區開始的貨物崇拜(Cargo Cult)。該地區的土著看到大鐵鳥從天上降下來,帶來了美軍士兵還有食物、衣服、收音機和其他物資。

戰爭結束後,美國軍隊離開了該地區,以前那些充足的物資也消失了。於是當地人運用高科技手段的經驗關連得出的結論,如果這些巨鳥被引誘回來,那些被熱切需要的物資也會一起回來。當地人建造出會搧動翅膀的假鳥,試圖「引誘」那些大鐵鳥回來。

同樣的,17 世紀的英國、法國和其他國家看到荷蘭成為當時歐洲最繁榮的國家。在尋求了荷蘭繁榮的原因後,英國得出是荷蘭享受的低利率導致繁榮的結論。然而,還有更多合理的因果關係可以當成荷蘭繁榮的理論:更少的管制、更自由的市場和更低的稅收。

低利率,只是繁榮的現象,而不是原因。但是,許多英國理論家陶醉在他們發現的因果關係鏈,並呼籲政府強制推低利率來創造繁榮:將利率推到低於「自然」或取決於時間偏好的自由市場利率。然而,由政府強制而低於真正「時間偏好率」的利率,進一步造成嚴重的資源不當分配與市場扭曲。

另一個應該點破的,是金融媒體的全體失憶。在二戰發生前的過去,「經濟衰退」指的是價格、生產與就業的同步減少。然而,自二戰以來的每一個經濟衰退,價格,特別是消費品價格,則不斷上升。

簡言之,二戰後由金本位轉成廉價貨幣所伴隨而來的永久性通貨膨脹,使我們接連遭受幾個「通貨膨脹下的經濟衰退」,我們同時受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的打擊,經歷了這兩種情況的痛苦。然而,當消費者價格(或生活費用)在這半世紀以來從未下降時,最重要的事實「通貨膨脹式經濟衰退」反而被倒入歐威爾式「忘懷洞」,讓所有人都在通貨膨脹時鬆了口氣,因為「至少我們不會有經濟衰退」,或是失業率增加時「至少不存在通膨威脅」。與此同時,通貨膨脹已經變成永久性的。

而每個人都遵照凱因斯主義的廢話「通貨膨脹與失業率權衡」(即所謂的菲利普斯曲線),彷彿那是仍然有效且不證自明的見解。人們什麼時候才會認識到,這種「權衡」的正確度,就像預測 1984 年蘇聯與美國會有相同的國民生產總值與生活水平一樣。如果我們定神細看,那些正經歷高度通膨的愚昧國家(俄羅斯、巴西、波蘭),同時也遭受生產降低與失業;另一方面,像瑞士那樣幾乎無通膨的國家,同時享受接近零失業。

最後,總結我們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1980 年代,美聯儲展開了十年的銀行信貸擴張,而美國儲貸公司(Savings & Loans)的信用膨脹則加速此擴張。但是此時溫和上升的實際物價與 1920 年代的通膨性繁榮情況類似。1980 年代與 1920 年代末,美國與全世界都因為通膨性繁榮的「泡沫」破裂,經歷了漫長的經濟衰退,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來清除不健全的投資、降低工業商品的價格,還有重創集中在房地產市場的通膨熱潮。

為了要盡快擺脫衰退,美聯儲虛增銀行存款準備金並進一步推低短期利率:由於銀行信貸擴張速度高於持續處於低迷的工業經濟,結果反而造成股市與債券市場的人工繁榮。這兩年股票和債券價格的上漲顯然超出當前收入,而以下事情將要發生:要不是現實世界中的產業巨幅復甦來擔保高價股票,就是膨脹的金融市場面臨崩潰。

我們這些對不久後會有任何神奇的經濟復甦抱持懷疑態度與批評的人,同樣也懷疑政府操縱利率的可行性,而股票與債卷的持續大幅下跌,則在節目清單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