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莉瑋
圖:neauthor77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Making Economic Sense》書中的《The Consequences of Human Action: Intended or Unintended?》,Rothbard 在本文中堅定地補充、重申 Mises 對於人之行為的定義,並且直言不諱地指出部分扭曲 Mises 原意卻以「奧地利經濟學派」為名的主張,例如 Hayek 或其他強調「市場」的理論,是如何將與政府掛勾的特殊利益躲在「理論」之下偷渡通關,從而進一步替「大政府」鋪路。追求真理與賺溫飽是兩條可能交集但也可能相反的道路,若要將賺溫飽冠以「追求真理」的美名,「誠實」是唯一不會被揭穿國王新衣的選擇。
人之行為的結果:有意或無意?|The Consequences of Human Action: Intended or Unintended?
作者:Murray Rothbard
譯者:吳莉瑋
一些經濟學家堅持奧地利經濟學派只研究「人之行為的無意結果」,或是 18 世紀蘇格蘭社會學家亞當.福格森(Adam Ferguson)到海耶克(F.A. Hayek)以來最受喜愛的短語:「人之行為而非人之設計的結果」。
乍看之下,這個經常重複的口號有一定的合理性。正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指出的那樣:我們不依靠屠夫或烘培師的恩惠提供我們每天的食物,而是他們追求收入與利潤的自利驅動,這是好事。他們或許有意獲得利潤,但滿足消費者的高效生產與繁榮進步,則是他們行為的無意結果。
但是,進一步分析這個口號卻會發現錯誤。例如,我們怎麼知道屠夫、烘培師或任何商人的意圖為何?我們沒法透視他們的腦袋並說出肯定答案。舉例而言,或許屠夫和烘培師在最大化利潤之餘,也閱讀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並且預知他們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有益於他們的同胞與整體社會。
當他們了解(上述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後,他們有意地在最大限度下同時滿足消費者需求與自己的利潤。所以,如果像一些指稱所言,經濟理論只研究人之行為的無意結果,那麼學習了這些理論的商人在成為進行有意行為的市場參與者後,是否會使得這些經濟理論無效?
此外,學習經濟理論實際上可能改變商人在市場上的行為。許多受反資本主義宣傳影響的商人,會因為罪惡感而有意識地限制自己追求利潤的行為,並錯誤地相信他們正在幫助他們的同胞。閱讀與吸收經濟理論分析,則可能會減輕他們的罪惡感並引導他們尋求最大化利潤。總之,現在他們充分認識到經濟學,並且預期其行為的結果將同時導致更高的利潤與社會繁榮。
那麼,「無意結果」的偉大之處為何?為什麼又不能同時研究「有意結果」呢?難道,這些在社會中累積的知識不會把「無意結果」轉變為「有意結果」?
不僅如此,米塞斯(Mises)的人類行為學明確指出:個體有意識地選擇手段,企圖達到所追求的目標。如果人會追求目標,當然就可以用常識推論出,他們預期「達到」(或者說「有意要達到」)他們行為的結果。米塞斯強調,「有意的選擇」使人成為市場或世界上具有理性的有意識行為者。傳統的經濟理論則往往落入一種陷阱:把人當成機器人或者是盲目地受刺激反應的阿米巴原蟲。
奧地利派的方法論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政治後果。或許,這也並不令人意外,那些相信「無意結果」而非「有意結果」的支持者,傾向於粉飾 20 世紀以來的政府擴編。如果行為大多是無意的,這意味著政府擴編就像大象 Topsy 長大一樣,而不是任何個人或團體的有意行為結果。強調海耶克的學說,可以把精英團體尋求政府特權的有意自利行為藏在斗篷裡,從而促使政府持續擴編。
推廣奧地利經濟學派有兩種方法。第一條路是以智慧與誠實完善米塞斯的理論,毫不畏懼地高舉旗幟,並且直言不諱地指出有意藏在「公眾利益」與「社會福祉」等政府口號背後的特殊利益。
另一條路是為了尋求意見接納與尊重,小心地避免任何的「爭議」,淡化甚於完備米塞斯的訊息。甚至到了把「自由」從「自由市場」中分離的地步。這條路,只會鞏固大政府。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