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作】創新經濟語義學|Creative Economic Semantics


文:吳莉瑋
圖:jDevaun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urray Rothbard 所著之《Making Economic Sense》書中的《Creative Economic Semantics》,沒有營利行為也非正式翻譯,對於原文較拗口的部分會在盡量不更動原意下加註一些個人理解,對本書有興趣的讀者,建議可以到 Mises Institute 網站上下載到合意的各種電子書格式檔案進行閱讀。

Rothbard 在《Creative Economic Semantics》一文中,把政客和政府手下的經濟學家不斷地利用「重新定義語義」的技巧,一次又一次地欺騙大眾,並精彩地舉出一些怵目驚心的實例來說明這種語言遊戲的廣泛操作。

類似的技巧在台灣也是屢見不鮮,尤其是在現今節奏快速的生活步調中,民眾一方面沒有太多時間弄懂各種「術語」的定義,另一方面則受到媒體的「議題」操作影響,以目前個人的經驗看來,想要搞清楚某一件社會事件或者是政策,要花的力氣絕不比一天工作八小時還少,而政治利益聯盟仗著這種高門檻的議題注意力要求,逐漸將民眾的氣力導向政治冷感與意識型態操作,更加有恃無恐地睜眼說瞎話而不嘴軟。

個人認為,能夠脫離受操弄的唯一方法,只有不斷地提醒自己「求證」與「獨立思考」的深度,並且在遇到被誤導而曲解事實的對話對象時,盡力地釐清客觀事實真相,姑且不管價值觀與解讀事實的角度是否相同,我們必須先破除隔閡,努力地撥開迷霧,找出「真相」,才能據此盡。

創新經濟語義學|Creative Economic Semantics

作者:Murray Rothbard
譯者:吳莉瑋

聯邦政府編制下的經濟學家們,除了近年來在「創新經濟語義學」取得很大的進步之外,其他什麼都沒作好。首先,他們重新定義了看似簡單的「預算削減」。在過去,「預算削減」是指明年的預算比今年的少。在這種老式定義上,德懷特.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任職總統的頭兩年,雖然幅度不大,但在實質上將當年預算削減至低於前年。現在的「預算削減」並不是真的削減,政府當年度支出實質上還多於上年度的支出。

「削減」被微妙地重新定義成其他東西的減少。到底是什麼東西似乎無關緊要,只要輿論焦點由實際美元花費移走就好。有時候「削減」是指「增長率減少」,有時是指「實際支出減少」,有時是說國民生產總值(GNP)的百分比,還有一些時候只是指實際支出少於預期支出。

這一系列「削減」的結果,使得政府支出已經在各個層面上大幅提高。結果就是,「預算削減」的創新語義早已超出美國憲法的範圍。

創新語義的另一個例子是 1981 到 1982 年的「減稅」,可怕的減稅被 1982 年底的急遽加稅抵銷,1983 年、1984 年以及將來的每一年都如此。同樣地,在舊時代,削減所得稅的意思是指薪水被少拿走一些。雖然 1981 到 1982 年的稅率變化對於某些人而言的確「少被收稅」,但對一般人而言,減稅的效果被持續上升的社會保險費以及通貨膨脹下推進稅級的效果給抵銷。由於政府長期性地擴張貨幣供應量,造成通貨膨脹,最後使得每個人的名目所得收入也被提高(即使物價上漲早已抵銷所得收入上漲幅度),因此,一般民眾被迫進入更高的納稅級距。結果就是,即使官方稅率保持不變,一般人卻因收入提高而必須支付更高的稅率。

備受讚譽也備受譴責的「減稅」,若以老式的語義而言,事實上沒有減稅,而是大幅增稅。由於這種可疑「未減稅」,美國民眾得承受好幾年的「抵銷支付」,但不幸的,最終結果是「增稅」。

當然,政府的經濟學家們一直在為「增稅」上糖衣。他們從來沒有說過這些變化是「增稅」。他們沒有「增稅」,他們是「增加總稅收」和「填補漏洞」。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為「漏洞」下了最好的註解:「漏洞」的概念意味著,政府理所當然地擁有所有你賺的錢,所以,政府有必要糾正它沒有課徵到的收入。

儘管從 1984 年來政府總是承諾平衡預算,但我們發現這幾年來的「預算削減」、「減稅」和「增加總稅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資赤字。再次,創新語義學使用歷史悠久的方法前來救援-重新定義「赤字」。凱恩斯主義把「赤字」重新定義成「充分就業預算」,也就是說,如果減去必要的開支以實現充分就業,就沒有赤字,甚至可能會結餘。雖然這種戲法對 200 億美元的赤字有效,但想填滿 2000 億美元的赤字還有段差距。不過,政府的經濟學家正在努力。

他們也把「赤字」重新定義成「債務實質增長」,換句話說,政府可以用通貨膨脹來抵銷「赤字」。在這種定義下,政府造成的通貨膨脹幅度越大,就好像能沖銷越多的赤字。在相同的語義魔法下,1923 年德國的通膨災難性失控的辯護者聲稱,當時並沒有通貨膨脹,因為德國的價格以黃金計價的話實際上是下降!同樣地,他們聲稱,德國馬克的實質供應下降,因此德國真正的問題是不是印太多錢,而是印太少了。

沒有人會接受這種在詭辯下赤字就會消失的想法。但卻有一些觀點認為增稅來替赤字付「頭期款」是可接受的。同樣地,在舊時代,「頭期款」指的是還清部分債務。華盛頓那些充滿創意的經濟學家們,把「頭期款」這個術語重新定義成「減少隔年債務總數字的增加」,這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