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莉瑋
圖:Thomas Hawk via photo pin cc
因緣際會下,在TVBS看到「兒女都像蔡岳勳!于小惠苦研「自學」不要第一要才藝」的專題報導,訪問中,于小惠提到:
「他就會常常在學校,有很多的挫折,他會說同學笑他呀,或是他寫字不好呀,或什麼什麼那我就會很生氣,我就說那你問他們,他們會打鼓嗎,他們會做菜嗎,對,可是他就會很受傷,他就會覺得,但是媽媽他們就是覺得我不好呀,所以我到後來,我就說那我們回家呀,我們幹嘛一定要在學校上學。」因為孩子在學校中遇到挫折,他們決定讓孩子在家裡受教育,做這樣的決定除了需要勇氣之外,還要付出比送小孩子到正規教育機構的父母多很多的教育支出。台灣除了是一個充滿歧視跟偏見的社會,也是價值觀單一的環境,雖然我自己的生命經驗相當平凡,從小進入公立小學、中學,參加公立高中甄試,最後經由聯考的途徑進入公立大學,但有幸因為自己的性向與眾不同,而提早感受到世界不是聽話就過得好,多了一些動機思考「教育」這件事。
義務教育有這麼理所當然嗎?還是,我們只是一如往常地不習慣追究「為什麼」?至少,我就有五個不贊成義務教育的理由,或應該說是,五個台灣中小學義務教育的盲點:
1. 大班制的編制,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落。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對於不同學習領域的學習途徑也都不盡相同。同一個學習領域中,有的小孩學得快一點,有的慢一點,大班制使得老師沒有辦法兼顧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學得快的人得多花時間聽老師解釋同一件事情,但是這些多花的時間其實可以拿來做更多學習,學得慢的人除了要趕上政府規定的學習進度倍感吃力,在學期結束後也不一定眞的能夠融會貫通課程所學的填鴨內容,而學得中庸的人更慘,就算再努力也會有一種,為什麼別人那麼簡單就可以做的那麼好,漸漸扼殺了畢業以後繼續自學時最重要的「學習信心」。
2. 義務教育大多時候只是政府政策的廣播站。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蔣介石小時候在河邊看到小魚力爭上游所以自己也力爭上游最後成功變成
3. 相較於私立學校,公立學校的社會成本更高。
雖然私立學校的學費高過公立學校,但是,其經費來源結構大不同,公立學校,花的是所有繳稅的人的錢吶!
因為家母是退休國小教師,所以有幸可以知道,學校買的東西永遠是最過時,但是最貴的。公立中小學的校長只對頂頭長官教育部負責而不是學生與家長,所以,當學生權益和政府頒布的政策有所衝突的時候,頭腦清楚的人當然會選擇對自己有生殺大權的政府,錢,當然不會花在「眞正的刀口」上,被政府偷走的納稅人所得,很多都是花在拍政府馬屁的無用建設上,煞有其事的講座很多,參與後教師卻不一定會因此更付出心力在學生身上,此類陋習不勝枚舉,更慘的是,除非所在地的居民都沒有適齡學童,這些學校總能安然存活著。
相反地,私立學校存活的根源除了學費就是募款,所以他們必須滿足能夠主宰生殺大權的主顧們,每一分錢都要花對地方,雖然現在很多私立學校也致力於取得政府補助,但大體而言,不受學生與家長等金主歡迎的私立學校,大多會在市場機制之下被淘汰。
4. 喪失了選擇同儕與成長環境的權力。
孟母如果身在現代,就算遷了一百次,只要小孟還在公立學校,永遠都沒有選擇同學是誰的機會,這樣的困擾並不限於學科能力好的學生,最受困擾的族群,是不喜歡坐在椅子上聽老師訓誡「成績不好以後撿角」的技能者,感謝常態分班加上偽裝成全能教育的智能教育兩者加持,被強迫參加義務教育的學生並非全部都適合每周四十堂課的密集智力訓練,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價值觀下,成績不好就會被貼上標籤,久了信心就不見了,變成認為自己被放棄的一群。
事實上,那是選錯同儕的後遺症,有看過秘密的人都知道,當一個人對生命有熱忱,對宇宙發出正向指令的時候,他的人生就會越來越如魚得水,一直跟比自己強一點的人相處,當然會砥礪自己變得越來越強,但是總是和比自己強很多的人在一起,再怎樣努力都墊底,可是會有反效果的。
5. 每個人都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合群便成仁。
像我這樣天性孤僻的孩子,經過義務教育的訓練之後,總算是學會了和陌生人跟群體裝熟絡,把自己掩護在合群的斗篷之下默默生存著,不幸學不會的人呢?
2012/07/26,回應補充:
以上這些不好的理由,都是因為義務教育的「義務性」,除非,監護人選擇符合「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準則」方案的自學管道,或者是進入「政府核可」的私立學校,才能拒絕義務教育,否則,監護人若拒絕將孩子送入義務教育就屬違法。
雖然替代方案相較於義務教育具有多一點的自由度,但是政府依然能透過「自學規章」跟「私立學校法」的規範方法,掌握學齡孩童所受教育的內容控制權,利用公權力強制全民受教育當然是立意良好的出發點,但是這個和限制人民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受何種教育內容的選擇權是兩回事。
現實的狀況是,因為替代方案不僅要花費更多的學費,還要投入許多時間參與,所以,大多數人基於經濟上的考量,送孩子到公立中小學仍然是「最符合需求」的選擇。
對於如何改善目前狀況,我的看法是,目前的中小學教育可以不用改進,只要放寬政府認定「可以取代中小學義務教育之方案」的標準就可以,當有其它不同受教內容的選擇時,目前中小學校的教學內容上或許就會因為要吸引學生就讀否則教師面臨縮編而自體修正。
選擇多了,不一定好,也不一定不好,但起碼是有所選擇。
參考資料:
剛好最近香港政府擬推行國民教育,香港民眾在2012年7月29日上街頭遊行抗議國民教育政策,遊行受訪者陳昕表示:
港府這一舉措將再度激發1997年香港回歸前類似的移民風潮,而她將選擇留下來,守護本應擁有"自由"的香港,去不斷的抗爭:"我不能夠獨善其身,如果你移民走到其他國家,但是其他人和下一代呢,難道我們要永遠放逐自己嗎?這是我們自己生活的地方。我會繼續和孩子一起抗爭。如果他們真的要繼續硬推的話,那種用單一帶有偏見教材的學校我們就不去,然後我們甚至於可以成立自己的學校,用公眾的教育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反思是避免進入魁儡慢熱鍋的基本功,共勉之。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網站上有一些文章值得一看,此文部分概念與資料來自於「如果取消公立學校?」與「教育:自由與義務」。
留言
張貼留言